(2)育雛的溫度與濕度溫度是育雛的核心條件,它直接影響雛鴨的成活率和健康水平。育雛的適宜溫度是,1~7日齡為29~31℃,8~14日齡為27~29℃,15~21日齡為22~25℃,22~28日齡為19~21℃。一般要求夜間比白天高出1~2℃,有利於雛鴨休息。檢查溫度是否合適,首選看溫度計,溫度計的位置必須正確,以火炕育雛為例,溫度計應懸掛於炕中間,距墊草8厘米左右高的位置,切忌將溫度計放在墊料上或懸在空中,這樣反映出的溫度不是鴨體附近直接的溫度。其次看雛鴨狀態。溫度合適的雛鴨表現活潑,行動自如,食欲良好,飲水適度,均勻分布在育雛器(火炕、網片)上。若雛鴨遠於熱源或集堆於熱源附近,說明溫度偏高或偏低。掌握溫度要靈活,不要機械地拘泥於規定溫度,要結合季節、品種、強弱雛、晝夜溫差變化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來說,弱雛比強雛、夜間比白天、陰雨天比晴天、處在應激環境比正常條件下育雛時溫度略高,隻要雛鴨“滿天星”式地均勻分布在育雛器上,食欲旺盛,就說明溫度恰到好處。
適宜的濕度:雛鴨喜歡清潔幹燥環境,怕潮濕忌汙穢。但從剛出殼到7日齡左右,濕度寧大勿小,相對濕度可保持在70%~75%,這樣有利於卵黃吸收,防止脫水。8日齡以後隨日齡增大,排泄物增多,應逐漸降低濕度,育雛後期相對濕度控製在55%~60%便可以,否則易誘發下痢、球蟲病發生。因此,後期濕度寧小勿大,但往往控製不了,因為排泄物增多,所以應盡量保持育雛室幹燥。
(3)通風換氣育雛室要定時通風換氣,一般通過開朝南的窗戶便可以,但要防止過堂風吹及鴨身。通風時為了不降低育雛室溫度,開窗前需將室溫升高1~2℃,待換氣結束再降到原來舍溫。雛鴨伏臥休息睡覺時不要突然打開門窗,否則極易感冒,必須先將其趕起活動一下後再通風。
(4)光照光照能促進骨骼生長,並能促進鈣、磷吸收,增加食欲,刺激消化吸收,有利於新陳代謝。雛鴨隻有在適宜的光照下才能熟悉環境、學會飲水、采食。在不能充分利用太陽光照或太陽光照不足時,可早晚補充人工光照。一般第1周采用22~23小時光照,2~4周每天減少0.5~1小時,從第5周起采用自然光照。光照強度為第1周每平方米3瓦,即每20平方米育雛舍安裝1盞60瓦燈泡,燈與鴨體之間距離為2.0~2.4米。1周以後光照強度每平方米1.5~2瓦,即每20平方米育雛室安裝1盞40瓦燈泡。若作為種雛鴨,則應從第2周起逐漸減少光照時間,直到14日齡時過渡到自然光照。
(2)育雛的溫度與濕度溫度是育雛的核心條件,它直接影響雛鴨的成活率和健康水平。育雛的適宜溫度是,1~7日齡為29~31℃,8~14日齡為27~29℃,15~21日齡為22~25℃,22~28日齡為19~21℃。一般要求夜間比白天高出1~2℃,有利於雛鴨休息。檢查溫度是否合適,首選看溫度計,溫度計的位置必須正確,以火炕育雛為例,溫度計應懸掛於炕中間,距墊草8厘米左右高的位置,切忌將溫度計放在墊料上或懸在空中,這樣反映出的溫度不是鴨體附近直接的溫度。其次看雛鴨狀態。溫度合適的雛鴨表現活潑,行動自如,食欲良好,飲水適度,均勻分布在育雛器(火炕、網片)上。若雛鴨遠於熱源或集堆於熱源附近,說明溫度偏高或偏低。掌握溫度要靈活,不要機械地拘泥於規定溫度,要結合季節、品種、強弱雛、晝夜溫差變化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來說,弱雛比強雛、夜間比白天、陰雨天比晴天、處在應激環境比正常條件下育雛時溫度略高,隻要雛鴨“滿天星”式地均勻分布在育雛器上,食欲旺盛,就說明溫度恰到好處。
適宜的濕度:雛鴨喜歡清潔幹燥環境,怕潮濕忌汙穢。但從剛出殼到7日齡左右,濕度寧大勿小,相對濕度可保持在70%~75%,這樣有利於卵黃吸收,防止脫水。8日齡以後隨日齡增大,排泄物增多,應逐漸降低濕度,育雛後期相對濕度控製在55%~60%便可以,否則易誘發下痢、球蟲病發生。因此,後期濕度寧小勿大,但往往控製不了,因為排泄物增多,所以應盡量保持育雛室幹燥。
(3)通風換氣育雛室要定時通風換氣,一般通過開朝南的窗戶便可以,但要防止過堂風吹及鴨身。通風時為了不降低育雛室溫度,開窗前需將室溫升高1~2℃,待換氣結束再降到原來舍溫。雛鴨伏臥休息睡覺時不要突然打開門窗,否則極易感冒,必須先將其趕起活動一下後再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