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品肉鴨的飼養管理(二)(2 / 3)

經過填飼育肥的填鴨,肥度好的肋骨間脂肪球增大而突出,尾根寬厚,腹部脂肪隆起。用手摸皮下感知脂肪增厚,翼羽的羽根呈透明狀態,此時即可上市出售。

⑤填飼鴨的管理一般春、秋季節適宜填飼,有利於鴨的增重;夏季天氣炎熱要防暑降溫,運動場搭涼棚。每噸填鴨飼料中添加100~150克維生素C或飲水時每升水添加1克維生素C,能有效緩解熱應激對增重的影響。冬季天冷時采取防寒保溫措施。

棚舍應保持清潔幹燥、僻靜,消除噪音幹擾,通風換氣良好,飼養密度適宜,填鴨白天自然光照,夜間除填飼補光外,其餘時間應黑暗,有利於增重長膘。每次填飼後放水活動30分鍾,清潔鴨體,幫助消化,促進羽毛的生長。每隔2~3小時將鴨群哄起,驅趕運動1次,有利於消化,驅趕宜慢。舍內運動場要平整,清除鐵絲、玻璃、石塊等異物,防止傷及鴨體。防止外人進入鴨場,防止貓、狗、野獸流竄到舍。

要實行“全進全出”製,一批填鴨達到標準體重,符合出欄上市要求,進行一次性出售。然後對棚舍、設備、飼養用具等徹底清掃、刷洗、消毒,再空閑2~3周,準備進下一批肉鴨。但進雛前3~5天仍需對棚舍再次消毒。

(四)稻鴨共作養肉鴨

1.稻鴨共作的概念與綜合經濟效益

稻鴨共作,係指利用鴨的旺盛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各種雜草、害蟲,利用鴨不間斷的作業(活動),達到刺激水稻生長,產生中耕、鬆土、渾水效果,鴨的糞便就地為水稻施肥。而稻田為鴨提供生存環境,供給充足的水源、飼料和休息的場所,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終獲得優質的稻米和鴨肉。

稻鴨共作堪稱農牧結合的典範。

稻鴨共作是在我國傳統的稻田養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源於中國,完善於日本,發展在亞洲,現已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1)提高了稻田生產力稻田的大量雜草、浮遊生物等,也都具備與水稻一樣的能量轉化、運輸和貯存的過程,但它們並不給人類提供有益的產品,卻與水稻爭奪肥料、空間和陽光。稻鴨共作中,鴨參與到稻田生態係統中來,既能除草滅蟲,又能中耕、渾水、鬆土、施肥;而雜草、害蟲成了鴨的飼料,減少了稻田物質和能量的損失,轉化為優質動物蛋白。稻鴨共作互利,達到了雙贏。

(2)減少了農藥汙染稻鴨共作,鴨成為稻田有“生命的除草機”,再不用以除草劑去除草;鴨吃掉了稻田裏的各種害蟲,再不用以農藥去滅蟲。這樣從源頭上減少了農藥汙染,人們可以吃無公害大米,甚至有機大米。

(3)有利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汙染,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有的農藥一旦進入田間,就要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半個多世紀才能降解。水稻病蟲害防治長年累月地大量多次噴灑化學農藥,不僅汙染了稻米,也必然引起對周圍大氣、土壤和水域的汙染,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人們生存的空間,導致癌症、血液病、精子減少等多種怪病、難病的發生。這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隻能使人類社會走向死胡同,人類想擺脫環境汙染的困境,必須從根本上開辟一條新出路。稻鴨共作的出現,使得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麵,必將由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轉向以鴨防治為主的生物防治新局麵,這是人類明智的選擇。稻鴨共作,在單一種植物水稻的基礎上引入了鴨,初步形成了農牧結合,再與綠萍、泥鰍等動植物進一步組合,豐富了水田生物種類;另外,由於不施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也有利於水田物種的恢複和保護。稻鴨共作,是一項環保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養鴨業,是廉價生產鴨肉的新模式。

(4)有利於養鴨業可持續發展畜禽產品是人類膳食結構重要組成部分,畜禽產品的藥物殘留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醫學界早已證實,人類的癌症、畸形、抗藥性、青少年早熟、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等,往往與畜禽產品中的抗生素、激素、重金屬與其他合成藥物的濫用和殘留有關。隻有從飼料源頭做起,控製抗生素、激素與其他各類合成化學藥品進入動物體內,才能根除藥物殘留對人類的危害。鴨糞就地施肥,是養鴨技術上的革命,更是養鴨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稻鴨共作生產出的鴨肉,脂肪少、瘦肉多,肉味鮮美,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吃了有回味,深受消費者青睞。

2.雛鴨的準備與田間工程

(1)鴨品種選擇為了適應稻鴨共作新技術的應用推廣,江蘇省鎮江市水禽研究所已成功培育出役用鴨鎮役鴨Ⅰ號,是稻鴨共作首選品種。其次應選擇當地體型小、動作靈活的麻鴨或紹鴨、金定鴨等蛋用麻鴨。不宜選擇肉用型品種。

(2)雛鴨的訂購從水稻作業時間來看,播種至栽秧的時間即秧齡約1個月,栽秧後5~7天,水稻已經活棵,適宜放入稻田的雛鴨一般以7~10日齡為宜。鴨的孵化僅為28天,以孵化期為基礎加上7~10日齡的育雛期(調教馴水),即為鴨蛋入孵期。稻鴨共作農戶隻要大致確定了栽秧日期、放鴨日期,即可以此向前推35天確定為種蛋入孵期,並依此向孵化廠或鴨場訂購雛鴨,以保證稻鴨共作的正常進行。

訂購雛鴨數量,按每畝稻田投放15~18隻雛鴨較為適宜,但考慮成活率等因素,按每畝稻田投放20隻雛鴨計算確定訂購數量。

(3)育雛與馴水稻鴨共作工程,要求雛鴨7~10日齡後就投放到稻田,雛鴨需晝夜生活在稻田裏,如果沒有適應性強、耐寒的雛鴨,沒有精心育雛,科學馴水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因此,稻鴨共作役用鴨的質量是基礎,育雛與馴水是關鍵。整個育雛技術請參照“雛鴨的飼養管理”的相關內容,但不要應用網上育雛,因為網上育雛不適應稻田環境,應首選地麵育雛。把雛鴨培育出健康結實的體質,有良好耐水性,就必須搞好雛鴨的馴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