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能從北京軍方最高層一而再地獲得最高機密?是誰泄漏軍情?
這兩則消息都冠了“本報駐香港記者郭宗羲”之名,當時海外媒體都曾跟蹤追尋郭宗羲,然而在香港《南洋商報》辦事處,隻有個辦事員郭旭,他不是寫新聞的。當麵問他,他說:“這是曹聚仁從大陸把稿傳到香港,再由我傳到新加坡。”他還說:“郭宗羲這個名字還是當年《南洋商報》的總編輯李微塵起的(李微塵後任新加坡政府外交部部長)。如果問商報是不是有個駐港記者叫郭宗羲,那當然沒有。”他又說:“據我推測,毛周為什麼肯將這麼機密的消息告訴無黨派的曹聚仁呢?這恐是中共方麵有意讓曹聚仁以‘第三勢力''的身份,出一把力以促進國共兩黨的秘密和談……”
郭旭最後這句話是推測,但接近事實。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秘書長、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的童小鵬回憶道:“8 月的一天,毛澤東接見了香港來大陸了解情況的記者曹聚仁,並談了話。關於炮擊金門行動讓曹轉告台灣,曹在《南洋商報》上透露了此事。”
原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青長說:“1958年‘8,23’金門炮戰前幾天,毛澤東主席接見了曹聚仁,將金門炮戰的底細,主要是打給美國人看的,以避免美國人插手使台灣劃海峽而治,讓曹聚仁設法傳遞給蔣氏父子。曹聚仁也答應將消息傳給蔣經國。周總理和我們也等著曹先生把消息傳遞給台灣。當時曹聚仁可能沒有與蔣經國直接聯係上,或者出於別的什麼原因,但他為了執行毛主席交給的特殊任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後來在新加坡《南洋商報》以記者‘郭宗羲’的名義,發表了金門炮戰的消息。”
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台灣事務部部長的黃文放說:“在炮打金門之前,毛澤東已先透過四個渠道通知蔣介石,後來又找來《南洋商報》駐香港的代表曹聚仁,讓他在炮戰4天前就先透露這個消息。……後來炮戰發生,證實了曹聚仁的‘獨家新聞''。各國駐香港的特務情報機關,都急著要找曹聚仁進一步了解狀況,害得他搬了好幾次家。”
金門炮戰是針對1958 年以來台灣海峽出現的緊張形勢(美國竭力推行“兩個中國”,企圖製造“劃峽而治”的事實。蔣介石堅持“反攻大陸”,不斷騷擾我沿海地區)而作出的戰略行動。毛澤東親自製定了“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毛澤東親自部署作戰時,曾問葉飛:“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國人?”葉飛回答:“無法避免。”林彪捉摸毛的意圖,出了一個主意:“讓正在華沙同美國進行大使級談判的王炳南,給美國透露一點消息。”毛澤東沒有采取林彪的建議,這就需要一個適當的人用適當的方法泄漏天機。
曹聚仁被選中。1958年8月的一天,曹聚仁從香港到北京。毛澤東在北戴河開會,聽到曹抵京,即回到北京。
童小鵬說:“我去新僑飯店通知曹,告訴他明日上午10時,主席接見。”……這就有了第一次的“泄密”。
炮擊金門後,嚇壞了台灣當局與美國人,他們一時弄不清北京的意圖。以為這是中共攻台的序幕。美、台雙方匆匆進行抵禦準備。蔣經國親到金門前線鼓舞士氣,美方迅速提供幾種先進武器裝備。從地中海運來美國海軍的浮動船塢,可以使補給艇在公海上卸貨。還提供給金門守軍一批榴彈炮,這種巨型榴彈炮口徑大、射程遠,還能發射原子彈。美空軍還提供響尾蛇空對空導彈。
炮擊近兩周,9月4日美國人終於表態,杜勒斯發表聲明,暗示願意同北京重開談判(即華沙談判),果然9月15日華沙談判複會。北京既然弄清美國底牌,就決定“邊打邊談,以打促談”。接著北京又向台北提出重新談判的呼籲。
9月8日、10日連續兩天周恩來接見曹聚仁,要曹即回香港轉告台方。周恩來在9月10日這樣說:“……我們準備以7天的期限,準其在此間由蔣軍艦隻運送糧食、彈藥和藥品至金門、馬祖,但前提條件是決不能由美國飛機和軍艦護航,否則我們一定要向蔣軍艦隻開炮,內政問題應該自己來談判解決,可以告訴台方,應該膽量大點,學學西哈努克的做法,美國可以公開同我們談,為什麼國共兩黨不能再來一次公開談判呢?”到9月底,美國人進一步退卻,表示要從金、馬脫身。北京也即改變“打金、馬”的決策,認為金、馬“還是留在蔣介石手上好”。10月 6 日,北京公開宣布停止炮擊一周。曹聚仁又搶先發了這一消息。
這一階段,曹聚仁頻繁往返於大陸與香港之間,毛、周頻繁接見他。10月13日,周恩來陪同毛澤東接見曹聚仁。毛澤東說:“隻要蔣氏父子能抵製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們合作。我們讚成蔣保住金門、馬祖的方針,如蔣介石撤退金門、馬祖,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隻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金、馬部隊不要起義。”周恩來也說:“美國企圖以金門、馬祖換台灣、澎湖,我們根本不同它談。台灣抗美就是立功。希望台灣的小三角團結起來,最好是一個當總統,一個當行政院長,一個將來當副院長。”在這次毛、周接見後的3天中,15日和17日周恩來又兩次接見曹聚仁,足見對其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