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陳誠訪美。美國國務院將1955年以來中美大使級談判的記錄拿給他看,想以此進行拉攏。陳誠看後對人說:“中共拒絕美國一切建議,而堅持美艦隊及武裝力量退出台灣的做法,不受奸詐,不圖近利,是泱泱大國風度。”
鑒於陳誠思想的發展,周恩來進一步抓緊了爭取台灣的工作。1963年初,周恩來請張治中、傅作義致信陳誠,闡明台灣的處境與前途,說明今日反台者並非中共實為美國,而支持台灣者並非美國實為中共。中共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之不可侵犯性。談到對台灣的政策時,信中除重述過去對台灣回歸祖國後的建議外,並作了更具體的說明。不久,周恩來又請有關人士轉告陳誠:“台灣歸還祖國以後,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權利,除外交以外,軍隊、人事均可由台灣朋友自己來管。”周恩來表示,過去送去的一些信件雖然大都是以個人名義寫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們個人在政府中擔負的工作可以變更,但對台灣政策是不改變的。
周恩來代表中共表達的和談誠意和提出的具體建議對台灣當局深有影響。陳誠表示說,他要對曆史作交代。隻要一息尚存,決不會接受“兩個中國”。
1963年7月。周恩來獲悉陳誠提出辭職的消息後,於9月約見張治中、傅作義商議此事。周恩來分析陳誠辭職不外三個原因:美國壓力、內部矛盾或真的有病。他說:“不管台灣形勢如何,我們的政策隻要老小合作。”
年底,周恩來出訪亞非14國期間繞道廣東,會見去台灣的有關人士,希望他轉告陳誠及台灣當局,美國正采取更多的行動,要把台灣變成一個獨立政治單位,而國共兩黨可以在反對“兩個中國”問題上形成統一戰線。我們不會因自己強大而不理台灣,也不會因有困難而拿原則做交易。如果單從我們方麵看,台灣歸回祖國固然好,即使暫缺那也無損於祖國的強大地位。我們是從民族大義出發,是從祖國統一大業出發。今天祖國的四周邊界問題已解決,唯獨東南一隅尚未完滿,這個統一大業應該共同來完成。
1965年3月,陳誠病逝。陳誠是個有民族氣節的人,他留下的遺言中,既沒有提“反共”,也沒有提“反攻”。他向蔣介石進言:對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為外國動用台灣的兵力;不能信任美國;不能受日本愚弄等。陳誠的這種態度說明他還是有愛國心的,也說明周恩來爭取他支持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一片苦心沒有白費。台灣的國民黨右派想在陳誠的遺言中,加上“反共反攻”一類的內容,陳誠夫人不同意。她找到蔣介石,蔣介石同意不修改。這說明,蔣介石當時的態度也是耐人尋味的。
陳誠去世後,周恩來繼續堅持不懈地對台進行爭取工作。他不止一次地講到:對台工作急是無用的,今後可能會拖下去,我們這輩子如看不到祖國統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總會看到的,“我們隻要播好種,把路開對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