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在中國土壤上生長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更確切地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形成和發展。這種哲學不是把重點放在學術探討和理論研究上,不是那種理論性、思辨性突出的“務虛”哲學,而是把重點放在對革命實踐的研究和分析上,是實踐性、革命性強的“務實”哲學,同時,這種哲學不是以某種重大發現和創造而命名的,也不是以某些大部頭的哲學著作為代表的,而是在黨和革命領袖的成功運用中形成的,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大量地凝聚在黨的文件、決議和重大方針政策之中的。因此,按毛澤東哲學思想本身的特點來寫它的曆史,我們力求分析它同中國革命實踐的關係,從革命實踐中說明它的貢獻和作用,分析它的成敗和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力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上展開我們的論述,力求把這種哲學思想更多地反映在政治活動和領導活動中,而不去過多地追求一般哲學的體係、學理性和思辨性。這種有別於一般哲學史的寫法,如實反映了我們的認識,也反映了我們向理論界同行和廣大讀者求教的心願。

從本書的不少作者來看,可以說他們已經不是這一領域的“新兵”了,其中不少同誌教學有年,研究有素,然而我們卻不約而同地把這次任務作為一次“習作”看待,作為一次“投石問路”的嚐試。如果我們的弱點、不足甚至是錯誤,能夠有助於在這塊陣地上出現“百花盛開”的局麵,那我們也就如願以償了。

本書編寫的全部過程,從擬訂提綱、討論書稿到統稿定稿,都是在全體作者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每一位作者既完成了分內的工作,也承擔了許多分外的工作。全書重點突出了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哲學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新,突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曆史進程,突出了毛澤東逝世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曆史地位和當代價值。參與本書編寫的作者有莊福齡、楊瑞森、李振霞、呂希晨、孫琰、餘品華、丁世尤、黃文鬆、康祥生、唐元棣。

本書的作者基本上都已退休、改行、停筆久矣,彼此之間也缺乏聯係。因此要特別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眼下正值國內眾多出版社處於改製的時刻,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必然作為其重要問題加以考量,這也加大了選聘本書作者的困難。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慨然而果斷地承擔起了這一任務,誠邀楊瑞森教授和餘品華研究員等“老將出馬”,和我一起完成了全書統稿定稿的工作,他們都是在學術研究工作和社會工作極為繁重的情況下應邀參與的,這令我十分感動,銘記於心。

莊福齡

2011年5月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在中國土壤上生長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更確切地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形成和發展。這種哲學不是把重點放在學術探討和理論研究上,不是那種理論性、思辨性突出的“務虛”哲學,而是把重點放在對革命實踐的研究和分析上,是實踐性、革命性強的“務實”哲學,同時,這種哲學不是以某種重大發現和創造而命名的,也不是以某些大部頭的哲學著作為代表的,而是在黨和革命領袖的成功運用中形成的,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大量地凝聚在黨的文件、決議和重大方針政策之中的。因此,按毛澤東哲學思想本身的特點來寫它的曆史,我們力求分析它同中國革命實踐的關係,從革命實踐中說明它的貢獻和作用,分析它的成敗和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力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上展開我們的論述,力求把這種哲學思想更多地反映在政治活動和領導活動中,而不去過多地追求一般哲學的體係、學理性和思辨性。這種有別於一般哲學史的寫法,如實反映了我們的認識,也反映了我們向理論界同行和廣大讀者求教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