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建議南京不設防(1 / 3)

關於第一次幕僚會議討論的內容,根據白崇禧、徐永昌、劉斐幾位的記載,大致是這樣的:11月14日晚的會報會議開始後,大本營第一部作戰組組長劉斐闡述了南京不宜死守的理由,但他也認為:“南京是我國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但不應以過多的部隊爭一城一地的得失,隻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之後就主動撤退。”在兵力使用上,劉斐“主張隻用12個團,頂多18個團就夠了,部隊太多將不便於機動”。

根據劉斐的回憶:“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劉斐的意見,說應該這樣做。何應欽和徐永昌也說有道理,但他們兩人素來是矜持老成,往往隻說三兩成似是而非的模棱兩可的話,盡量在揣摩蔣介石的心理上下工夫的。蔣介石也說劉斐的看法很對,但又說南京是國際觀瞻所係,守是應該守一下的。至如何守法,值得再加商榷,當時他沒有作明確的決定。但對上海作戰中損失過大的部隊,他說應一律調到後方整補。蔣這次的決定,雖然是模棱兩可的,但決定上海作戰損失大的部隊調到後方整補,則同對南京隻作象征性防守的方針還是符合的。”

參照徐永昌的日記和白崇禧的回憶,劉斐的回憶有一處不準確的地方,那就是他把唐生智主張死守南京的發言放到了第二次會議上去了。而實際上唐生智慷慨陳詞是在第一次會議上。除了上麵引用的徐永昌日記外,白崇禧的回憶也可以證明,他說:“委員長在會場曾宣稱南京是我們之首都,國父陵寢之所在地,必須防守。會中詢問誰願擔任防守責任,唐生智立起發言,慷慨陳詞,自願防守。他批評自抗戰以來中下級士官犧牲甚多,但未見有高級軍官犧牲者,他願擔任責任與城共存亡。委員長嘉獎其壯誌,但與會人多為唐擔心。因為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多是由淞滬戰場撤退,有的部隊傷亡過半,至少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而沿途撤退,上有敵機,後有追兵,士氣非常低落。以久戰疲勞之師來保衛南京,這是我們為唐擔心之最大原因。”

白崇禧回憶還說,他在會議前準備了一份南京不設防的建議,但鑒於蔣介石有守南京的意向,白的建議未在會議中提出。白崇禧晚年告訴前來采訪的曆史學者:“當委員長召集南京防守會議時,我因為常至前線視察,深知淞滬會戰撤下之部隊殘缺不齊,疲勞萬分,本有一建議:‘南京是總理(引者按:孫中山)指定之首都,為總理陵寢之所在地,不忍為軍事破壞,應宣布為不設防之城市,以主力退至城之西部、西南部一帶,一部集結於浦口,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在會議席上,我見委員長首先宣布防守南京,惟恐擾亂最高統帥之決心,建議案便未提出。事後回憶,心猶未安。雖委員長已有決定也應提出,以供參考,才算盡了部屬之責任。”

關於第一次幕僚會議討論的內容,根據白崇禧、徐永昌、劉斐幾位的記載,大致是這樣的:11月14日晚的會報會議開始後,大本營第一部作戰組組長劉斐闡述了南京不宜死守的理由,但他也認為:“南京是我國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但不應以過多的部隊爭一城一地的得失,隻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之後就主動撤退。”在兵力使用上,劉斐“主張隻用12個團,頂多18個團就夠了,部隊太多將不便於機動”。

根據劉斐的回憶:“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劉斐的意見,說應該這樣做。何應欽和徐永昌也說有道理,但他們兩人素來是矜持老成,往往隻說三兩成似是而非的模棱兩可的話,盡量在揣摩蔣介石的心理上下工夫的。蔣介石也說劉斐的看法很對,但又說南京是國際觀瞻所係,守是應該守一下的。至如何守法,值得再加商榷,當時他沒有作明確的決定。但對上海作戰中損失過大的部隊,他說應一律調到後方整補。蔣這次的決定,雖然是模棱兩可的,但決定上海作戰損失大的部隊調到後方整補,則同對南京隻作象征性防守的方針還是符合的。”

參照徐永昌的日記和白崇禧的回憶,劉斐的回憶有一處不準確的地方,那就是他把唐生智主張死守南京的發言放到了第二次會議上去了。而實際上唐生智慷慨陳詞是在第一次會議上。除了上麵引用的徐永昌日記外,白崇禧的回憶也可以證明,他說:“委員長在會場曾宣稱南京是我們之首都,國父陵寢之所在地,必須防守。會中詢問誰願擔任防守責任,唐生智立起發言,慷慨陳詞,自願防守。他批評自抗戰以來中下級士官犧牲甚多,但未見有高級軍官犧牲者,他願擔任責任與城共存亡。委員長嘉獎其壯誌,但與會人多為唐擔心。因為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多是由淞滬戰場撤退,有的部隊傷亡過半,至少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而沿途撤退,上有敵機,後有追兵,士氣非常低落。以久戰疲勞之師來保衛南京,這是我們為唐擔心之最大原因。”

白崇禧回憶還說,他在會議前準備了一份南京不設防的建議,但鑒於蔣介石有守南京的意向,白的建議未在會議中提出。白崇禧晚年告訴前來采訪的曆史學者:“當委員長召集南京防守會議時,我因為常至前線視察,深知淞滬會戰撤下之部隊殘缺不齊,疲勞萬分,本有一建議:‘南京是總理(引者按:孫中山)指定之首都,為總理陵寢之所在地,不忍為軍事破壞,應宣布為不設防之城市,以主力退至城之西部、西南部一帶,一部集結於浦口,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在會議席上,我見委員長首先宣布防守南京,惟恐擾亂最高統帥之決心,建議案便未提出。事後回憶,心猶未安。雖委員長已有決定也應提出,以供參考,才算盡了部屬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