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望耳診病”,就是通過仔細觀察耳廓的不同具體位置、厚薄、大小、形態、色澤,血管,耳道分泌物,耳道贅生物以及其他野陽性反應物冶(例如脫屑、丘疹、皺褶等)的各種變化,來輔助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疾病的一種簡易而有效的方法。它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曆史根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書的中醫經典著作葉黃帝內經曳中,就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的記載。《黃帝內經》認為,耳與經絡有著密切的聯係,十二正經均直接或間接上達於耳,故高度概括為“耳者,宗脈之所聚也”。1973年,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一批醫籍帛書中,發現有一本《陰陽十一脈灸經》,它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經脈學專著。書中記載著上肢、眼、咽喉與野耳脈冶相互聯係,這無疑是前賢、先哲們長期以來對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觀察的高度理論概括。由此可以看出,早在2500年以前,我國的醫家先哲就已有望耳診病等方麵的論述。這一基本理論,經曆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及發展,使望耳診病學——耳穴診療學這一具有東方醫學特色的耳醫學,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50年來,我國廣大醫務工作者,在繼承發揚祖國傳統醫學和吸收國外耳診病學的經驗基礎之上,將耳廓診斷的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相結合曰從經絡、神經、體液、淋巴、免疫、生物信息等途徑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與研究,在望耳診病學方麵做了大量的、艱苦的、深入細致的工作,使其診斷符合率高達85%以上。

正因如此,為了更好地推廣和普及望耳診病的科學知識,我們應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醫學圖書中心壽亞荷編審之約,在《中國民間診病奇術》、《全息望診圖譜》、《望耳診病與耳穴治療圖解》等學術專著的編寫基礎之上,濃縮精華內容,著手繪編《望耳診病掛圖》。讀者可根據該掛圖,“按圖索驥”“對號入座”“依樣畫葫蘆”,自我診斷或為他人診斷或輔助診斷或鑒別診斷部分疾病。因此,我們堅信無疑,該掛圖的出版、發行,將對推廣和普及望耳診病起到積極的作用。為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為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人人健康的宗旨和“回歸大自然”的醫療總趨勢,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曰為構建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望耳診病技術新大廈而添磚加瓦。但由於繪編者才疏學淺,加之時間倉促,肯定存在不少謬誤之處,叩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我等將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