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便捉拿起來,投入大牢,而且幾乎也不用走法律程序,準備立即殺掉。王允此時被殺,這故事應該到此終結了,之後也不會有贈金刀、美人計之類的傳奇。可偏偏王允命大,此事驚動了並州刺史。當時的刺史,行政級別還不如太守,可實際上卻是一州的監察官。太守對他還是有所忌憚的。也正是這刺史,一馬趕到太守府,表示願意保釋王允。
按理說王允說了太守不少壞話,刺史本應查實他究竟說的是不是事實,若是,那就該處置太守,若否,王允也該坐個造謠誹謗。可這刺史卻不管是非,隻求保王允而已。可見當時官場的風氣之敗壞。
太守王球不敢與負責監察的刺史對抗,給了他麵子,放了王允,且據說路混混最終也沒做成郡吏。而王允便從郡裏升到州裏,成了並州州朝廷的獨立行政助理(別駕從事),也就在此任上,名聲越來越大。可見當時的官場,士大夫的正氣尚存。於是,朝廷三公都征召他,他便應征做了京官侍禦史。
做禦史很對王允的胃口,因為侍禦史便是當時的監察官。直接受命於上層,雖然官職不大,但隻要你提出彈劾,便直達天聽,而有時還會受命執行辦案,簡直就如後世的“欽差大臣”一般,在當時則有“繡衣直指”的美稱。繡衣,當然就是說天子重視你,而直指,也就是說你該辦什麼就辦什麼,不許行私利,自然也不許地方阻撓。
按理說王允該大有作為了,可惜生不逢時。轉眼便爆發了黃巾起義。特事特辦,王允又被選派為豫州刺史,甚至如孔融這樣的大名士都做他的秘書(從事)。當曹操在河北戰場初戰之時,他已經在河南戰場披掛上陣,居然也頗有聲勢。中原一帶的黃巾軍被擊潰,便有他的功勞。
可問題便出在這裏了,當黃巾軍敗降,王允便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等人一起受降。黃巾軍沒有什麼嚴格的保密措施,打了那麼久的仗,居然那些來自朝廷內應的書信都還在,絲毫無損。其中便有一封,來自中常侍張讓的賓客。
“好啊,這便是鐵證了!”在王允看來,有這樣的鐵證,士大夫一直以來想要扳倒那些貪腐宦官的夢想也就可以實現了。於是他便進一步調查,揭發出完整的細節過程,寫成詳細的奏折,直送中央、麵陳皇帝。
天子陛下看了這樣一封調查報告,又該做何反應呢?
生氣,是自然的。
然而生氣之後呢?
據說皇帝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看了王允的這封調查報告。他很驚愕,居然有如此之事!繼而是震怒,這些奴才也忒大膽了啊!
龍顏大怒之下,張讓便被叫上來,先是一頓臭罵,接著便要他交代實情。
張讓最初也很惶恐,拚命地叩頭謝罪,可是慢慢地他卻緩過勁來了。為什麼呢?皇帝要是真火了,早就讓人直接把我拉出去,送大理寺法辦了。何必還多此一舉呢?張讓這便開口說話了:
據說,這便捉拿起來,投入大牢,而且幾乎也不用走法律程序,準備立即殺掉。王允此時被殺,這故事應該到此終結了,之後也不會有贈金刀、美人計之類的傳奇。可偏偏王允命大,此事驚動了並州刺史。當時的刺史,行政級別還不如太守,可實際上卻是一州的監察官。太守對他還是有所忌憚的。也正是這刺史,一馬趕到太守府,表示願意保釋王允。
按理說王允說了太守不少壞話,刺史本應查實他究竟說的是不是事實,若是,那就該處置太守,若否,王允也該坐個造謠誹謗。可這刺史卻不管是非,隻求保王允而已。可見當時官場的風氣之敗壞。
太守王球不敢與負責監察的刺史對抗,給了他麵子,放了王允,且據說路混混最終也沒做成郡吏。而王允便從郡裏升到州裏,成了並州州朝廷的獨立行政助理(別駕從事),也就在此任上,名聲越來越大。可見當時的官場,士大夫的正氣尚存。於是,朝廷三公都征召他,他便應征做了京官侍禦史。
做禦史很對王允的胃口,因為侍禦史便是當時的監察官。直接受命於上層,雖然官職不大,但隻要你提出彈劾,便直達天聽,而有時還會受命執行辦案,簡直就如後世的“欽差大臣”一般,在當時則有“繡衣直指”的美稱。繡衣,當然就是說天子重視你,而直指,也就是說你該辦什麼就辦什麼,不許行私利,自然也不許地方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