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七】密謀!王淩與令狐愚的最後掙紮(2 / 2)

司馬懿顯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在事變發生之後,特別派出使者,提升王淩做太尉。這自然是籠絡的意思,可是也隱含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擔心王淩會生變故。

司馬懿曾問蔣濟:“王淩這個人的才幹怎麼樣?”蔣濟回答說:“王淩文武雙全,當世無雙!”這已然聽上去有些誇張了,可是這蔣濟又加了一句:“他的兒子叫王廣,據說也胸懷大誌,甚至比他爹還要勝出一籌呢!”

說得這麼好,司馬懿便起擔心了——

王淩會生變故嗎?

事實上,曹爽死後,王淩便意識到了司馬懿父子最終必然會吞噬魏國,正如當年王允對董卓的擔心一樣。

王允當年尋求曹操等人的協助,而王淩的助手便是令狐愚。

令狐愚的本名,其實是令狐浚,浚是深沉的意思。還是在曹丕時代,當時的烏丸校尉田豫討伐胡人,曾違反節度,令狐浚便按照法律對他實施製裁。沒想到居然觸怒了當時的皇帝曹丕,一度甚至用鐐銬將他拘禁起來,自然官職也被免除。

據說,當時的曹丕,還專門下了一份詔書,說令狐浚啊,你何其愚蠢,幹脆就叫“令狐愚”算了!

於是,令狐愚之名不脛而走。

(曹丕好像就是一個專門挖自家牆腳的家夥,對司馬懿,他倒是寵信有加,而對真正忠於曹魏的人,反而態度極惡劣,所以曹魏的顛覆,似乎也不足為怪。)

眼下,王淩便和令狐愚商量,他們覺得在這場事變中,皇帝曹芳的表現實在太饢,眼下已經受製於人,恐怕將來一定會被司馬懿廢黜。所以不如尋找一個智勇雙全的親王,奉立他做皇帝,就到許昌去建都,與司馬懿對著幹。

這樣的計劃,自然要小心謹慎、秘密進行。好在曹彪的封國就在兗州境內,而令狐愚此時就做著兗州的地方官。於是在公元249年的9月,也就是曹爽死後八個月,一名監察官來到了曹彪的王府,他說:

“令狐使君向大王致意!”

這句話倒沒什麼問題,奧妙在下一句:

“天下之事尚未可知,請大王珍重!”

這話便大有含義了,天下之事——究竟是什麼事?尚未可知——這又是什麼意思?從後人角度而言,顯然天下之事說的就是曹魏的政權,雖然司馬懿剛殺了曹爽,可畢竟還沒有最後定局,曹氏忠臣要反攻,尚有機會。

這時候,王淩的兒子王廣住在洛陽,老爹把消息傳給兒子,兒子這便擔憂了,他說:

“做事情啊,不是一定是對就能做,錯就不能做。譬如眼下,老爹你的主張自然是對的,可是你要睜大眼睛看看世間的人情啊,這才是做事的根本啊!”

這話不錯啊,那麼這時曹魏境內人情又是如何呢?王廣說:

“曹爽這個人啊,他的失敗看似因為措手不及,實際上是因為他的驕奢淫逸,所以失去了國人的信任與支持。再看看他手下那些人,什麼丁謐、桓範……他們雖然頗有聲望,卻名利心太重,屢次變更國家法令,心裏想得很高大遙遠,卻一點也不切合民情實際,老百姓都習慣了舊製度,誰又會說這些喜歡革新的人好呢?如此一來,也就注定了無人會跟隨他們。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雖然他們一時勢力很大、名聲很廣,一旦被殺,就馬上無人跟隨,而老百姓也照舊吃喝拉撒,沒有一人會為他們的死而感到悲傷!”

曹爽自然是有很多缺點,可是司馬懿呢?王廣又說:

“司馬懿的城府很深,他的誌向究竟是什麼,將來又會如何?真的很難講,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眼下的他能提拔賢能人才為自己所用,從前的政策法令也不做輕易地改變,這就符合了民心。加上他又牢牢控製著兵權,以局域的兵變,恐怕很難推翻他!”

兒子如此分析,至少可見他是一個看得深、看得廣、看得遠的人,可是老爹卻聽不進這樣的話。畢竟,在王淩看來,自己做的事行得正,符合忠君報國的儒家道義,沒有什麼能比這個更重要的,哪怕是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可就在這個時候,在令狐愚再次派出使者去見曹彪,一時之間尚未歸來之際,他便患上急病嗚呼哀哉了。

密謀的關鍵時刻出這樣的事,真的會引發大亂子。令狐愚的幕僚楊康正在京都向司徒高柔作兗州政務情況報告,驟然間便傳來了他上司病死的消息。

“病死的?不會是泄露了,所以被上頭派去的刺客暗殺了吧!”

如此胡思亂想,他便慌了,這就向高柔舉報,說令狐愚在策劃如此如此,而且王淩也參與此謀。

哎呀!事情這便糟糕了。

高柔一聽如此這般,也是大吃一驚,本身他就時刻關注著王淩的動向,此刻完全獲悉內情,再無顧慮,立馬向司馬懿報告。

司馬懿自然也是大吃一驚,可他還是裝作很鎮定的模樣,要立刻逮捕王淩嗎?會不會打草驚蛇呢?旋即他想到,王淩是大魏的三公,地位崇高,你又沒有十分充足的證據,貿然下手,似乎不太好啊!

怎麼辦?司馬懿的答案就是四個字: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