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們所闡述的先於的各種含義,很明確實現是要先於潛能的。這裏所說的潛能除了指某一種事物或自身(將自身當作另一物)的動變原理外,還包含了普通的動變和靜止原理在內。本性也是動變原理,因此它和潛能屬於同一科屬,隻不過它所產生的動變是自身而不是他物。要實現這些潛能,無論是公式還是本體都應該是先於。隻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某一個層麵上是先於,某一個層麵上則是非先於。
(一)顯而易見,實現先於公式。之所以把事物說成是潛能,本質上就是因為它可以實現。譬如唯有建築者可以稱為有“建築潛能”,能看到的人就可以稱為“視能”,能被看到的就可以稱為“可見”。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凡在認識事物潛能之前一定是先知道它能實現,以及其實現的公式。
(二)從時間層麵上說實現先於潛能的命意大致如此:當實現和潛能在品種上相同的時候(數量不一定相同),實現一定是先於潛在的相應事物的。我要說的意思就好比是實現存在的植物總是先於種子的,也就是潛在的事物,穀穗總是先於穀粒,已經見到的總先於能看到的。時間層麵上的先於其實就是指凡潛能都要由已實現的事物產生。所以,已實現的事物產生了潛在事物,潛在事物又能實現,像人產生人,文明人產生文明人。除此外,世界上還有不少先於實現而存在的事物,它們都是原動事物。在我們談論本體的時候,曾提到過世間事物都要因為其他事物或是品種相同的事物產生這個問題。
因此,普遍觀點是:沒有建造過房子的人就成不了建築師,沒彈過琴的人就成不了琴師,因為無論是建造技術還是琴藝都要通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習得,其他技術也是這樣。曾有一個由此引申出來的詭辯論斷:學習者因為還沒有掌握一門技術,而去學習這門技術,那就可以說所謂的學習就是在操練一門原本沒有的技術,這麼說一個在學琴的人就可以彈出自己並不會彈的樂曲。技術的學習是個漸進的過程,那是一個一點點學成的過程,事物的變化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關於這部分詳見“動變論”),因此學習某一門技術的人應該先露出一些端倪。這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從這層含義上說,不論是造詣的順序還是時間,實現都應該先於潛能。
(三)就本體而言,實現也是先於,發生過程總是先於事物的,無論是形體還是本體都是先於的,比如大人先於小孩,這其中前者已有了形式和本體,後者卻什麼都還不具備。此外,每個處在動變中的事物動變的方向總是某一原理,即終極(事物發生的原理是為了事物的目的,事物創造的目的就是它的終極),實現本身就是終極,事物之所以要獲得潛能,目的就是要到達終極。動物能看見並不是為了有視覺,而是為了看見才具備視覺。類似的還有,人們學習建築技能是為了建造房子,學習理論技術是為了進行理論,絕不是為了進行理論而學習理論技術,當然也不排除有此類做法的,隻不過那是學生理論聯係的需要而進行的。這些特定意義上的理論,大抵在練習的需要外,學生大可不必去理論那話題。
再來說說以潛在狀態存在的事物因為實現而成為形式,一旦它實現為存在時,那麼它就會以形式的方式存在。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的事物,也適用於那些終極僅為一個動作的事例。自然通常會用實例的方式顯示在人類麵前,老師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也會將實例向學生展示。如果我們說了這些還無法清晰解釋的話,那我們就再提一次保遜的赫爾梅像。赫爾梅像究竟屬內還是屬外,從認識來說是很難清楚說明的。但凡終極是功用的,通常功用就是實現。因此“埃奴季亞”(實現的意思)一詞的詞源其實就是“埃爾咯”(功用的意思),再引向“隱得來希”(達到終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