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我們華中科技大學的廣告專業創辦伊始,我們培養學生的核心定位就是“新媒體廣告與品牌傳播”。兩者聯係是如此緊密而不可區分:當新媒體迅速崛起,任何廣告人包括廣告教育者就不能不重視新媒體廣告,否則將迅速落伍並邊緣化;而一旦進入新媒體廣告領域,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傳統的廣告形態、廣告概念已全然失靈,並渾然變跡為一種在線的品牌傳播。但“廣告”又是一個有著曆史底蘊,且有著市場需求、並已形成產業,為人們廣為認可的行業、學科、專業;也就是說“廣告”的概念又是需要正視的。基於新媒體的品牌傳播即新媒體廣告,因此15年來,我一直執著地在新媒體廣告與品牌傳播相結合的領域耕耘,博士生招生方向也是以“廣告與品牌傳播”來亮相的。

於是,我的研究成果一部分落在了新媒體廣告之上,代表性著作為《新媒體與廣告互動傳播》、《新媒體廣告》;另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則是以品牌傳播論著來體現:《品牌傳播策略》、《品牌聚合傳播》、《品牌傳播與管理》、《品牌傳播論》、《中國大品牌》、《品牌傳播教程》等。

當我將有關新媒體廣告與品牌傳播的研究成果與廣告公司、廣告主進行交流時,往往得到高度的認同。有的企業還吸納了我的建議,在企業組織架構內專門設置了包含自有新媒體管理的“品牌中心”部門,聘用我們的畢業生、甚至專門因人設崗。為此,對於新媒體廣告與品牌傳播的認識並投身其中,本人也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

在2010年,當我為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寫的全國第一部《新媒體廣告》(第1版)教材交稿,我立即又在當年年底進行了“新媒體廣告傳播”課題的申報。於是,在2011年的春天,課題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立項。在我進行本課題研究的2012年,教育部進行廣告專業課程修訂,專門將“新媒體廣告”列入了主幹課程。

到2013年,廣告業界傳來的信息則是新媒體“百度”以總營業收入319.4億元超過了CCTV的300億元;而在我們接觸到的企業,其硬廣告投入已由推廣費的80%下降到25%;新媒體推廣的比例則達到40%,其中還不包含自有新媒體的硬件投入與人員費用。

可以說,新媒體廣告正以前所未有的強勁趨勢在改變著廣告格局,在改變著廣告主的市場推廣方式。這也就促使我進一步對新媒體廣告傳播作深層次思索,並形成一些自己的見解,如:新媒體廣告已經不是傳統廣而告之的“廣告”,而是廣告主與受者多種形式的溝通與傳播,其觀點體現在我《數字傳播環境下廣告觀念的變革》的一文中。新媒體廣告的主導力量不再是廣告主,而是“消費者”,是消費者的“搜索滿足”的動力導致搜索行為,並因此產生廣告主對於消費者的“搜索滿足”服務;其觀點體現在《“信息邂逅”與“搜索滿足”——廣告傳播模式的嬗變與實踐自覺》一文中。在消費者通過“搜索滿足”來獲取品牌信息的趨勢下,“搜索引擎”即使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廣告,也是數字化廣告的一個集散媒體,該觀點見於《搜索引擎:數字廣告的集散媒體》一文。當社交媒體迅速崛起,廣告主的微博就是最佳的自有媒體了,並自然會得到廣泛應用,其研究結果是以實證性的一文《廣告主微博傳播內容分析》來表達的。如上觀點我均在這本《新媒體廣告傳播》中有機地植入;還有當前人們正給予關注的“O2O營銷”,我也從新媒體廣告傳播角度給予了解析,並對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可見性的預言。總之,我正是想通過如上力所能及的、創見導向的思考,形成這本有較強解釋力、有現實針對性、有思考前瞻性的著作,以期不辜負這個新媒體廣告傳播侵入媒介主體的時代。

在這本著作即將完成之時,我要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佩英女士,她是我2005級的碩士生,當年研究生就讀時她的知性、溫婉,就顯示出她在事業中會有出色發展的;而該著作的順利列入出版計劃,正得益於她的鼎力支持。同時,我更要感謝為該著作付出艱辛工作的責任編輯黃強強先生,雖未謀麵,我卻能感受到他的年輕精幹、睿智勤奮。接著我要向我的研究生隋奉芹、孫沐、李海傑、樊靜、段然、吳炫凝、劉亞進、於楠楠、張鑫、餘丹、龔珣、張閃閃等表示感謝;正是他們的聰明智慧的相助,使得本著作資料搜集、數據采集、統計分析、專題研究等工作高效而有序,保證了我能在課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著作。

最後我不得不說,新媒體正以人們難以想象的路徑、麵貌、速度在改變著我們所處的環境。由此,我的這本跟蹤研究如此變幻莫測對象的著作,其留下諸多遺憾也就在所難免,隻得懇請讀者們給予指正與見諒。但積極投身一個新媒體不斷發展過程,並以該著作在這過程中留下一點聲音、一些光影,我不僅感覺到問心無愧,甚至心底蕩漾出一種幸福感了。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