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事不順的時候,有時需要全力以赴、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有時則需要耐心等待、保持沉默,最重要的是,走好心理的平衡木。

假如你對自己有極高且積極的期望,每天早上對自己說:“我相信今天一定會有一些很棒的事情發生”。這個練習就會改變你的整個態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滿了自信與期望。然而,我們也需要警惕走向極端,剛從信心低穀中走出,卻又即刻等上自我膨脹的頂峰——自我聖化。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可避免地對自身有著不滿意的地方,因而也就或多或少地力圖掩飾這些自己認為不足的地方,美化這些自己認為不理想的形象。一個人把自己構思成理想的形象,是因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真實形象。人們在追求預期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就千方百計地美化、提高那些已經實現的目標的價值和作用,從而達到心理平衡,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解決內心的衝突、帶來自我滿足的阿Q精神,一種心理防禦機製,不失為一種幫助人們接受現實的好方法。

一位心理學家講了五隻狐狸的故事。如果對號入座,你屬於哪種狐狸的情況呢?

一隻狐狸看見了葡萄架,上麵的葡萄顆顆飽滿。它饞涎欲滴,又躥又跳,卻始終沒有摘到。狐狸怒火中燒,破口大罵:“誰這麼缺德?種這麼高!”農民聞聲趕來,將狐狸打死了。

第二隻狐狸登場了,他想:這麼好的葡萄非我莫屬,便製訂了宏偉的計劃。他跳啊,跳啊,跳個沒完沒了,最後跳死了。 ,第三隻狐狸也夠不著那葡萄,他陷入了沉思,我堂堂狐狸連個葡萄都吃不上,生命的意義何在?越想越沉重,最後竟然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第四隻狐狸有藝術氣質,葡萄喚醒了他心中的愛情。他凝望著葡萄架,日複一日,秋葉黃了,他也瘋了。從此,人們常看見一隻狐狸,蓬頭垢麵,走街串巷,邊走邊念念有詞: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第五隻狐狸看到自己確實無法改變現狀後,停了下來,斜眼望了望葡萄:“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澀,吃到嘴裏難受死了,不嘔吐才怪呢!哼,這種酸葡萄,送給我,我也不吃!”於是,狐狸餓肚皮,高高興興地走了。

這是一種“酸葡萄”心理。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甜檸檬”心理,是說一個狐狸應邀去赴宴,結果去晚了,隻拿到一個小檸檬,明明知道這樣的檸檬酸不可耐,但當它仍然違心地告訴別人,我的檸檬味道甜得很。具有”甜檸檬”心理的人,認為凡是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

這種知足常樂的“酸葡萄”、“甜檸檬”效應是比較典型的合理化現象,其實質是一樣的,首先是淡化強烈預期的作用。人們在追求某一目標時,有時忽略了可行性,隻是被誘人的目標所誘惑,因此,到了頭破血流時還在苦苦追索,這種堅韌之意誌是極其必要的。但時常也會使一些人心灰意冷。因此,通過調整“甜檸檬”心理,就會淡化原先預期的目標,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使自己不會為達不到預期目標而痛心苦惱。

其次,它具有提高作用。一般來說,人們對現狀總是不滿足的,要追求更高的目標,但在一時實現不了時,人們為了自尊心的滿足,不得不回到自我的現實中來,從而珍惜已擁有的,認為這已是最好的,從而提高自己從已有現狀而產生的自我安慰感,維持穩定的心態。

第三,它還具有去痛作用。一個人在曆經艱難困苦後不幸失敗,其內心是極其痛苦的,如果不能及時從這種痛苦中走出,就可能患上心理疾病。而甜檸檬效應就有這種去痛作用,通過放棄了原已追求的目標,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轉移到已經擁有的東西上,實現心理的安全軟著陸。

自我美化固然可以用來抵消其不美的真實形象。但是,一旦把自己拾得過高以後,便不能容忍真實的自我,甚至還會引起惱怒和自我鄙視,並且因為自己達不到那種要求而會煩躁不安。於是,他們動搖於自我欣賞和自我歧視之間。想象中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使他們左右為難。並且這種矛盾和衝突削弱了他的能力,使之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隻會幻想,不會行動。因為害怕遭到失敗,自我聖化的人往往表現出了對成功的恐懼。也許他們本能地覺得,自命不凡隻是他們的一種強迫性的自我滿足的需要,而真正的成功卻非一廂情願就能得到。

因為自尊,所以美化,卻因為過度美化、聖化,將自己放置到“高處不勝寒”的頂峰上,這難道不該引起警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