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1 / 2)

一味盲目地從眾,可以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是非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

生活中,有卓見者總是少數,孤獨寂寞、不被理解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在時移勢易,應當有所革新的時候,如果過分看重眾人的意見,那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了。

看到這個熟悉的標題,你想到什麼?或許大家還記得一則笑話,說的是父子倆趕路,開始父親騎驢,兒子步行,卻經不起村民的議論、嘲笑,一而再,再而三地改換騎驢方式,一會兒父親騎驢,一會兒兒子騎驢,最後隻落得父子兩人搶著毛驢走路,從人騎毛驢變成毛驢騎人了。父子二人沒有主見,盲目聽信旁人議論,弄得自己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一個畫家畫了一幅畫,把它公布於眾,請大家在不好的地方打個圈,結果那幅麵整個畫麵都打滿了圈。畫家非常傷心。過了一陣,他又畫了一幅畫,再次公布於眾,但這回是讓大家在畫得好的地方打個圈。這樣整個畫麵同樣被圈滿了。於是,畫家感慨地說:“啊!我終於明白了,我們做事隻能使一部分人滿意,而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滿意,主意還得靠我們自己拿。”這個畫家講得很對,他的話證實了“在我們的肩膀上應該長著自己的腦袋”。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證明,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勒龐的名著《烏合之眾》就考察了個人聚集成群體時的心理變化,指出個人在群體中會喪失理性,沒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傳染,變得極端、狂熱,不能容忍對立意見,因人多勢眾產生的力量感會讓他失去自控,甚至變得肆無忌憚。日本普通民眾為何曾變成戰爭機器,入市股民又為何會變得群情激亢?個人到群體的心理變化看似難以理解、難以置信,實則有跡可尋。

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請大學生們做被試者,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裏了,他隻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它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托兒”。

他們要做的是一個非常容易的比較線段的長度的測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