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或者會話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如下情況:話題內容枯竭;產生了不同意見而引發了一係列的不必要的爭論;談及了別人的隱私;話題沒有積極意義。這時候我們就要立即轉換話題。可是怎樣去轉換話題呢?
你和你的朋友在談話中對一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們一直在那裏爭執不休就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和感情,這時候你會怎麼做?是堅持自己的原則還是適當的轉換一下話題,重新開始另一個問題的討論,再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和他交換想法?你心理恐怕已經做好了選擇。一個優秀的交談者,不僅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傾聽對方的談話,同時還要有駕馭話題的能力。就像上節中所說的那樣,千萬不要隻顧自己在那滔滔不絕地在那亂講別人不愛聽或者不感興趣的話。你需要觀察你說話的對象想聽什麼,他的關注點在什麼地方。當然轉換話題也是有規則的,不是胡亂轉的。比如說你不能太突然。太突然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或者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交談中觸及自己不願談及的話題時我們可以轉化話題。
三國早期的時候,劉備的勢力還沒有成長壯大起來,還需仰仗曹操的幫助。有一次曹操與劉備飲酒。曹操想試探一下劉備的野心。於是在喝酒的時候曹操以手先指劉備,後指自己,說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一晃,手中所拿的筷子落到了地上。當時正值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就從容地彎下腰把筷子撿起來說道:“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著說:“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聖人迅雷風烈之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筷子)之故,輕輕掩飾過了。曹操於是就沒有懷疑劉備。劉備在驚慌落箸之後,機敏地利用天氣變化,把誰是英雄的話題岔開,轉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險為夷。
當雙方都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爭論不下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的轉換話題,可是仍應該在時刻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這在國家交往時很是重要。
1988年日本首相中曾根訪問莫斯科,同戈爾巴喬夫在克裏姆林宮舉行會談。在交談中,因為談及了兩國誰強誰弱、誰要屈服誰的問題,兩個國家領導人爭論的“喋喋不休”。如果照這樣爭執下去,雙方的會談肯定是無國而終。因為畢竟是雙方牽涉到國家利益,都不願意把關係搞僵。日本首相先生轉換了話題就說“我是東京大學法律係畢業,而你是莫斯科大學法律係畢業的。我們倆屬於法律係門檻,理應了解國際法的規則、條約和聯合聲明。我們知道,國與國之間是平等的,各國都必須互相尊重,蘇聯也不應該例外,而在國際上都承認日本收回北方四島的主張是正確的”。戈爾巴喬夫也不甘示弱,聽出了中曾根的話外之音,但是為了國家利益不能隨便相讓,也饒有幽默地說:“我正是當法律家吃虧了,所以才變成了政治家。”巧妙地以自謙的形式避開了中曾根提出的有關領土問題的紛爭。
轉換話題,關鍵點在於抓住對方的好奇心心理,讓她產生對話題感興趣的欲望。這樣,我們就能避開一些不必要的囉嗦。
有一個乖孩子,看到了火車,覺得很好奇,不知其為何物,便問媽媽:“這是什麼啊?”媽媽說:“這是火車”。“它為什麼跑這麼快呢?”其實這是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這位聰明的媽媽便說:“是呀,火車跑的很快,過幾天咱們去你舅舅家,就坐火車好不好?”孩子隻顧在那想著去舅舅家的事,就把先前的問題給忘了。
舉了這麼多例子,其實轉換話題是有一定的方法可循的。《公關詞典》上對其方法的定義是“指用暗示或提問的方式將對方的談話引向主題或者脫離自己不想談的主題”。具體有:
暗示。如果對方的談話離題太遠,你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啟發他回到正題。例如通過一些簡短的插話或展示一下與談話正題有關的物品等。
提問。提問是引導話題和轉換話題的好方法。提問可以把對方的思路引導到某個話題上來。
答非所問。就是說別人問你話,而你不願意對這件事發表評論,你可以試著回答另外一個和這個話題不相關的事。比如說在吃飯時,你可以把話題轉到吃飯上,其實一句“菜都快涼了,快吃吧!”就可以轉移很多話題。
見風使舵。就是順著說話人的想法走到另外一個話題上,而這個辦法往往是要以貶低自己為代價的。到企事業單位麵試時,我們可以多運用此招。比如說,有個人去麵試,經理直接跟他說“不缺人”就想把他給打發走。這個人很是聰明,從書包中掏出了一個早已製作好的牌子“人已招滿”遞給經理,然後就走。這個經理被他這種有創意的、又不失禮貌的舉動給“驚”了一下,就讓他去廣告部了。
另外,還有另起爐灶、分心轉意等方法,其實我們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創造出一些“驚人之舉”的方法的,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