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地區,世界的盡頭
地理導航
北極地區的北冰洋被一片浮冰覆蓋,其周圍是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凍土區。北極點位於格陵蘭以北約725千米處的北冰洋底,海深4087米。人們通常將北緯66°34''以北的區域稱為北極圈,這條緯線也是北溫帶和北寒帶的分界線。
北極地區全年有6個月是極晝,氣溫約0~-6℃;有6個月是極夜,平均氣溫為-20~-40℃。
最小的大洋
北冰洋被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包圍,全部處在北極圈以內,幾乎全年氣溫都在冰點以下,海麵上凝結著厚厚的冰層,寒風呼嘯,無堅不摧,僅在盛夏時節邊緣水域氣溫可上升到零度。在四大洋中,北冰洋麵積最小,也是最淺的海洋,大約是1400萬平方千米,和其他大洋相比實在太小,也有人幹脆稱為北極海。
雖說北冰洋氣候惡劣,但是輪船如果走北冰洋航線,卻可比走蘇伊士海峽要近得多。而北極海域的動物資源也非常豐富,尤其是北極熊,簡直就是北極的象征。不過隨著氣候變暖,洋麵上冰塊日益消融,對北極熊來說,是個恐怖的壞消息。除此之外,海豹和鯨魚也是這裏的居民,都因擁有厚厚的脂肪層而不懼寒冷。
受限於自然環境和科學技術,北極海域曆來不太受重視,直到人們發現了北極蘊藏著大量天然氣、礦產,北冰洋才開始被青睞,逐漸受人追捧。附近國家均想對北極宣示國土主權。
北冰洋中所有島嶼均有明確的主權歸屬,分別劃歸環北極的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等國版圖。
住在冰箱裏的居民
北極地區四季皆是天寒地凍,寒冷程度不在南極之下,活脫脫一個天然的大冰箱,然而在這酷寒的環境中,依然有人類居住。這些住在北極地區的居民,絕大部分是因紐特人。他們大多是矮個子、黑頭發、黃皮膚,其祖先可能來自亞洲。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很中國”的原因了。有研究表明,從基因上看,他們可能最接近中國西藏地區的人種。據說在1萬年前,他們穿越了冰封的白令海峽,然後到達北美的北極沿岸。
雖說因紐特人的生活近年來逐漸現代化,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夏天仍然居住在獸皮帳篷裏,冬天則鑽進非常有民族特色的雪屋中。因為地處極北之地,周圍幾乎看不見綠色植物,所以他們隻能完全肉食,比如捕食海豹和鯨,獵取馴鹿,用動物脂肪照明,並將動物骨骼和牙齒製作成工具或武器。他們特別愛養狗,出行和狩獵多半用狗拉雪橇。非常讓人羨慕的是,無論近幾十年物質生活如何進化,他們依然保持著純樸傳統的生活方式。
北極地區,世界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