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換心境
朋友患先天性心髒病,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醫院裏。每次她住院我去看她,朋友總是顯得很悲觀,很頹唐。這一次,我去看她的時候,她卻正在醫院的草坪上和久違的幾個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捉迷藏。看著朋友神采飛揚的笑臉,我不勝驚愕。朋友說:“我已經停止了抱怨。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我無力改變的事實。但是,生活的質量並不僅僅決定於一個健康的軀殼,我還是可以活得積極開心。變換心境也就等於變換了生命。”
我想起了一個名叫維克多·弗蘭克的德國精神醫學博士,他曾經在納粹的集中營裏飽受了饑寒淩虐的非人生活。在這隨時都有死亡之虞的人間地獄裏,弗蘭克不僅沒有絕望,反而在苦難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有一次,弗蘭克隨著漫長的隊伍由營區步向工地。天氣十分寒冷,他不斷想著這種悲慘生涯中層出不窮的瑣事。諸如:今晚吃什麼?鞋帶兒斷了,如何才能再弄一根來?
這種滿腦子隻想著芝麻小事的處境,讓弗蘭克十分厭倦。他強迫自己把思路轉向另一個主題。突然間,他看到自己正置身於一間寬敞明亮的講堂,正麵對來賓們發表演講,演講的題目則是關於集中營的心理學。那一刻他感覺自己身受的一切苦難,從科學立場上看,就全都變得客觀起來。此後,弗蘭克以一個精神醫學家的感覺來麵對集中營的生活,一切難耐的苦難頓時成了弗蘭克興趣盎然的心理學研究題目,他不再感覺痛苦。
看來,朋友和這位弗蘭克博士的經曆倒有異曲同工之妙。想到我自己,人微言輕,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每天陷於柴米油鹽醬醋茶中,買菜做飯,洗衣拖地,這樣手腳不停,做的卻是生活中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還要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做下去,生活是煩瑣的,感覺是疲憊的。特別是在做好了飯菜,等人回家的時候,火氣便在等待中漸漸燃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