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回陌生人(1 / 1)

相信一回陌生人

我女兒燕七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使我常常覺得鴻溝橫在眼前,她的事情自己不說,我是從來不刨根問底的,更不會妄加幹預。畢竟,我們成長的環境完全不一樣,我是在純精神的年代裏樹立的人生觀,而她一懂事,就被滾滾而來的物質洪流裹在其中。時代的烙印如此不同,我們看人、處世、想問題,怎麼會一樣?譬如:你相信陌生人嗎?

我的回答是,人性的墮落比比皆是,熟人都不可輕信,何況是陌生人?而燕七卻不然。

有一次,燕七在超市裏買東西,排隊結賬時,她前麵的一位中年婦女錢不夠,很尷尬,正不知如何是好,燕七遞過去50元,說:“阿姨您用吧。”那位中年婦女一定是頭一回遇見這種人,不知其意,推卻不接。可是,等待交款的隊伍很長,她一個人的延誤,已經讓收銀員不耐煩了,很快就會引來公憤。燕七說,您別介意,就當我是借給您的好了。中年婦女結完賬出來,對燕七再三感謝,問了電話地址,說一定把錢還她。這件事燕七從沒對我提過,直到一天我接了一個陌生女子的電話,她問是不是燕七的家,寄了一封信,裏麵有50塊錢。她講了事情原委,連聲說您女兒真是個好孩子,這樣的年輕人可不多見等等。我嘴上說,別客氣,沒有什麼,碰到誰都會這樣做。心裏卻想,不知燕七幹過多少這等傻事?我沒有收到這個陌生人的信,去物業一問,原來她的信來了好多天了。

我讀了陌生人的來信,首先被那些樸實、平常的文字感動了。她說自己已經退休,丈夫是燃氣公司的工人,“如果您家裏的熱水器有了毛病,一定別客氣,我讓他去修。”除了感謝還是感謝。這時我才知道,女兒一個善意的舉動對人的心靈的影響有多麼深刻。後來我問燕七,你給了她錢,就不怕人家不還?她說:“我就沒打算她還,不就50塊錢嗎?但是我相信人家一定會還的。媽媽在超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幫助那個阿姨就是幫助您。”

燕七在報社工作,單位附近新設一報亭,她去買雜誌,扔下一張百元大鈔,說別找了,以後會經常來買雜誌的,她不問報亭主人姓甚名誰,也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後有她需要的雜誌來了,就徑直取走。估計著錢剩下不多了,就再交一百元。她說有時還問有錢嗎,人家答有呢有呢,還剩得多呢,有時就答:剩兩毛了。她至今都沒仔細算過賬,而他也從不主動向她追要錢。一個互信的關係就這樣簡單地建立起來了。

燕七堅決不認為這是個人性墮落的年代,她執著地相信人性的善。她說她從來沒有被騙過,也沒有遇到過壞人。有一天晚上,燕七和朋友坐出租車去吃飯,這個馬大哈把錢包丟在車裏就下車了。他們在飯館裏坐了大約兩個鍾頭的光景,沒想到出租車司機又找來了。燕七看見司機手裏拿著她的錢包非常驚訝,還不知道錢包沒了,反正女孩子是不用買單的,司機不找上門,不知什麼時候她才會驚呼:哇!我的錢包沒了!她的錢包裏有許多卡、證,還有1300塊人民幣。她當即取出300元送給司機。“司機堅決不要,我們爭執了一會兒,最後我還是把錢塞進他的兜裏,並且告訴他,我還會寫表揚信送到他單位。”燕七說。

聽完敘述始末,我的第一反應是:你幹嗎給他300塊?太多了!燕七正色說道:“按照有關規定,對拾金不昧者應該獎勵所拾金額的20%,1300塊,我理應給他300塊,如果我不給他錢,下次再有這種事情,他可能就不會這樣做了。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這個司機對人性有信心。”當時聽了燕七的話,我隻能說,我真的很受教育。因為我從來沒有這樣去思考。

盡管我努力讓自己跟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自以為觀念並不陳舊,可是,與燕七之間的鴻溝卻眼見著難以平複。我們渴望一個互信、誠實、友愛的社會環境,卻不知道人心裏有多少希望在湧動。我們頑固地留念和美化從前,把貧窮、高壓和封閉下被抑製、扭曲的人性視為美德,而嘲笑和提防眼前的日子。我一向以為,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在道德上是很純潔的,不敢說完美,卻是要求自己盡善盡美。可是和燕七比,我覺得自己很“小人”。我或許會給拾金不昧的出租司機100塊錢,而後會經久不忘自己的“厚德”,但是我肯定不會在超市裏把錢送給毫無關係的陌生人。從前,我會給乞丐一點兒小錢,顯示自己的善意,後來,知道他們當中許多人是職業乞丐後,心腸就像鐵一樣了。從他們身旁走過,眼裏和心裏都結著冰。燕七不是傳統概念中“單純”的女孩,她知識豐富,交往廣泛,非常有主見。但是,她依然是單純的,這個字眼兒在她那裏就是化繁為簡,變渾為純。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年輕人一定很多很多,他們代表著一個高度文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