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七月書寫:“六甲天福”四字。
二、八月書寫:“六乙天德”四字。
三月書寫:“六辛天建”四字。
六、九、十二月書寫:“六庚天刑”四字。
四月書寫:“六壬天牢”四字。
五月書寫:“六癸天氣”四字。
十月書寫:“六丙天成”四字。
十一月書寫:“六丁天陰”四字。
第十三節 忠孝仁義
忠
紹興人周通,才學超群,被賊劫到湖州,意聘軍師,為首的賊頭很凶狠。一天,有一條狗便溺在地上,賊頭大怒,要把他自己所養的狗都殺了。最後有一條黑狗哀號著像是在乞求免殺的樣子。周通看到此景,就竭力請求不要殺了這條黑狗,賊頭答應了他,周便把這條黑狗寄養在其他的地方。
住了幾個月後,周從賊窩中逃出,狗也跟隨他一起逃出,到了德清,睡在一所孤廟中。到了傍晚,狗忽然蹬他的床。周驚醒起來,聽見戶外有人切切耳語,知道他們可能都是賊,想殺害他然後奪取他所帶的錢物。於是奪門而出,有好幾個人拿著兵刃追他。狗猛烈地撕咬賊人,他才得以幸免於難。後來繞道回到紹興,大風把船刮翻了,周掉進水中。狗也跳入水中,銜住他的衣服把他拽到岸上,他又一次得以不死。光緒元年的時候,有人在杭州城隍山看見了周通,那條狗也還活著。
孝
清朝道光年間,烈山集有一個屠戶,名叫張六子,一生殺牛無數。46歲那年,張六子從鄰村便宜地買來一頭母牛和一隻牛犢。當天,當他正要殺牛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那把磨好的屠刀。無奈,他隻得坐下發呆。無意中,他看見母牛的眼裏流著淚,像人一樣惶恐不安地看著對麵坐著的小牛犢,脖子一伸一伸,極其難受。張六子覺得奇怪,並有了幾分感動。他回頭看了看牛犢,那牛犢在另一旁遠遠的牆角裏一動不動地坐著,像個小孩似的,淚水汪汪,望著母牛。
張六子的心動了,心想,自己殺牛幾十年未見過這情景,今兒是怎麼了?他去趕牛犢,牛犢不起。他用棍打,牛犢也不動。張六子抓住牛犢的前腿,提起牛犢,朝旁邊一甩,這當兒,張六子忽然看見怎麼也找不到的屠刀竟在牛犢的屁股下。張六子這才明白,原來牛犢看見他磨刀要殺母牛,乘他不注意,把屠刀銜來藏在自己的屁股下!這幕牛犢救母的情景感動了他,他用顫抖的手給母牛解開繩索。那被摔在一旁的小牛犢從地上爬起來,走到母牛麵前,用脖子蹭著母牛。母牛用舌舔著小牛,低沉地叫了幾聲。小牛犢好像聽見什麼,就在母牛身邊,前腿朝張六子跪下來。張六子劇烈地顫抖著,他生平第一次覺得有一種無聲的譴責在心裏轟鳴,這個男子漢哭了起來……從此,張六子不再殺牛,並信奉了佛教,終生食素。他一直養著那頭母牛和子牛,母牛死後,子牛到張六子96歲去世時,不吃不喝,比恩人多活了7天。
仁
常州陳四,養了黑白二隻鵝,兩圈相鄰,各有一群小鵝。一天大黑鵝死了,小黑鵝失母悲鳴。大白鵝每天早晨都帶小鵝們同去吃食,到晚間又先把小黑鵝送回圈,然後帶小白鵝回圈,人們見了都稱讚大白鵝的仁愛之心。
生的扶持一蟹失足,二蟹相扶。
物知如此,人何不如。
義
在吳越一帶,有一滿臉胡子的乞丐,搭了一間茅棚,住在南坡。乞丐養了一隻猴,並教它學會傀儡戲在街頭賣藝度日。每有什麼吃的常與猴共享,無論嚴寒酷暑,都同猴子相依為命在一起,猶如父子一般。這樣,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已有十多年了,乞丐因年老多病不能再去街頭賣藝了,而這隻猴子就每天在路邊向行人跪乞,討到了吃的東西,就帶回來喂養老人,每天如此,從不間斷。
後來老乞丐死了,猴子悲痛欲絕。它又長跪在路邊向行人邊哭邊拜,伸手討錢。不到一會兒功夫,已討得錢數績,來到棺材店,賴著不走。店主知道它的意思,給它一口棺材,但仍不去。等到扛棺材的工人來,它跑上去牽他們的衣褲,扛夫似乎會意,為它把棺材扛到南坡,還幫它把老乞丐入殮埋葬。但猴子並不到此為止,又在路邊乞食,把討來的食物搬到乞丐墓前祭奠。接著又在山野裏拾了一些枯柴,放在墓旁,長啼幾聲,自己跳到烈火自焚了,過路人看了,沒有不為這義猴的舉動而驚歎不已的。後來人們為這猴子造了一座“義猴塚”來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