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與兒子去國清寺,國清寺大門沒開,我們便從後門進去,看門的和尚攔住我們,問我們進去幹什麼,我說去燒香,他讓我們每人付五元進門費即可。
隻見國清寺霽霧蒙蒙,一縷陽光灑在參天大樹上,碎碎地落在寺院的瓦牆上,樹枝上有很多不同品種的鳥兒發出不同的叫聲,遠處傳來了“篤——篤——篤”僧人做早課的木魚聲,悠長而又清新。整個景象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種神秘感,好像隻有隋代國清寺才有。我拿著相機想拍下這一景象,但無論我怎麼拍,也拍不出這種禪意的感覺,這種禪意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遠處有個小和尚在掃地,兒子好奇地走過去,雙手一合向小和尚行了個禮,小和尚一手拿著掃把一手做了個施禮的動作,向我們問了一聲好,並且很健談地與兒子攀談起來。我在旁邊聽著,了解到小和尚是1985年2月17日生的,剛好差我兒子兩天,他廣西人,12歲就出家了,在國清寺已經待了13年了,至今也沒回過家。
我說:“你來國清寺做和尚,你爹媽難道就不反對嗎?”
他說:“我出來時,爹媽是反對的,但我堅持要來,他們也隻好由我。”
我說:“你那時還不懂事,今天你為當時的決定及行為感到後悔嗎?”
他接著說:“我至今也沒後悔,反而覺得自己做得很對,我是在做國學搶救和傳播工作,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儒、道、佛三源合一的偉大哲學思想,讓更多人懂得中國的文化國粹。”他轉過身去問我兒子:“你讀過中國的四書五經嗎?你會不會背《道德經》《三字經》《弟子規》或者《心經》?”兒子很慚愧地搖搖頭。
他又接著說:“可是日本、韓國的年輕人卻都會背,甚至有個韓國人說這些經書是韓國人傳到中國來的。”
我兒子聽後做出憤憤不平的樣子。
小和尚笑笑勸兒子說:“你也別上火,這是我們自己的錯,我們自己不懂得珍惜本土的國粹文化,你光上火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隻會傷害自己的身體。”
小和尚做進一步解釋說:“發火,對自己的傷害是70%,對別人的傷害隻有30%,所以,你對待一些不順心的事物一定要保持平常心,一笑了之。”
是啊,一笑了之,我以前動不動就向別人發火,自己得病總覺得世間對我不公。而小和尚卻能做到遇事一笑了之,這需要多長時間的身心雙修才能做到啊。自己想想,真的有點不好意思,活到半百的我還不如一個小和尚,慚愧!慚愧!
從國清寺出來前,小和尚送給兒子一些經書和大師講課的光盤。兒子很認真地收藏起來,並在功德箱中投入了他的一點心意。
我默默看著兩位年輕人在想,不同的命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前途,不同的心態,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學習環境,接受著不同的教育,而相同的是他們倆都出生在1985年2月,他們身上都承載著將中國文化繼承、發揚、廣大的責任。
這一代任重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