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架了。
能追看vip的一定是很愛讀書的人,那麼,我想我們有共同語言,我生活中除了買書和買煙基本就不花什麼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記憶中很痛苦,但卻又很難忘的一段往事,那就是我幼年時如饑似渴的讀書經曆。
從小我在農村長大,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極度匱乏。那時沒有電腦、手機、ipad,沒有一切娛樂設施,甚至電視隻能收一個台,口袋裏沒有一毛錢。討厭上學,也害怕寒暑假,因為放假在家實在是太無聊了。
那時,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等著一天一集的西遊記,看得如癡如醉,這大約是童年最有趣的娛樂項目,沒有之一。後來成年了,麵對成百上千個電視台,我卻無所適從,找不到一個自己愛看的節目。
因為無聊,我愛上了讀書。高爾基說,我撲在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那時的我,還沒有高爾基那麼幸運,因為他還有書可撲,我卻沒有書可撲。
我是撲在找書的路上,像《荒野求生》中饑餓的貝爾倉惶奔波在找蟲子吃的路上。
原因是我家裏沒有什麼書,也買不起書,村裏沒有圖書館,整個村子壓根就沒有幾戶人家愛讀書。
每當去人家串門,我就像個賊一樣,東看西看,左翻右翻,就是為了找一本書看。因為沒的選擇,所以饑不擇食,甚至連老皇曆、婦女產後如何護理這些都看得津津有味。
偶爾在別人家看到書,大多也是裝訂散開、紙麵焦黃,卷成一團,沒有封麵那樣慘不忍睹簡直都不能稱之為一本書那樣的外形。村民不看書,即便不知哪兒弄到幾本書,也是放在桌子上用來冬天墊火鍋用,或放廁所當廁紙用。
幼時隻要是書我就看,包括完全看不懂的《金瓶梅》、《燈草和尚》等明清小黃書,我不知道書裏說的“那話兒”、“塵柄”、“玉柱”是什麼,為啥能把女人們迷的那麼神魂顛倒,那時我猜想那應該是比鑽石還寶貴的東西吧?
農村娛樂項目單一,我媽唯一的愛好就是打點小麻將,她不管去到哪裏,都記得問人家有沒有書。有次我陪她去打麻將,在主人家翻到一本書,書沒有封麵封底,第一頁是38頁,最後一頁是239頁,書中間也像狗啃了似的少了很多頁,破損了很多頁,可能是被人扯去當衛生紙用。
我童年時看過最多的就是這種沒頭沒尾破破爛爛的書,看完不知作者是誰,不知書名是什麼。
我照舊如饑似渴的看起來,看到最精彩的時候,戛然而止,書沒有了。
那種失落感讓人欲哭無淚。
我不知道書名,也不知道作者名,不知那書最後還有多少頁,所以也沒法跟人打聽那是什麼書。
那時沒有網絡,不像現在看到什麼好看的書,上網一問一搜便知是什麼書。
那本書究竟是什麼書,後續劇情是什麼,讓我牽腸掛肚了好多年。
直到後來讀金庸的書時,才欣喜的發現,原來當年未讀完的那本書是金庸的處女作《書劍恩仇錄》。
金庸和古龍的所有作品,我通讀不下三次,再加上一個倪匡,這三個人是我心目中認為最會講故事,最優秀的三位作家。
他們三位的書基本都是在租書店看完的,記得當時是四毛錢租一天,我通霄達旦的看,一天啃一本。
我閱讀口味很雜,並不局限於港台武俠,傳統作家王朔、餘華、柏楊、蘇童、池莉、王躍文、劉震雲、阿來等等都愛看。
成名於網絡的作家,我最喜歡孔二狗、慕容雪村、當年明月等幾位。
我想,看書真的是最好的娛樂方式,足不出戶使可隨作者領略各地風情,世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