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生者感恩百世流芳(2 / 3)

四川大邑學者劉紅彬介紹,子龍大殿全盛時期,為兩重簷懸山頂建築,巍峨壯觀。沿七級垂帶踏道而上,階沿上圍以雕刻精致、色調和諧的木欄。明間後部砌有高約一米半的須彌座神台,神台中央塑趙雲全身坐像,高四米餘。將軍頭戴武弁(bi&n,古代一種帽子)大冠,身著虎紋單衣,銀須皓發,正襟危坐,器宇軒昂。威嚴中略顯忠厚,充分表現了趙雲的立身行事和他的精神氣質。神台兩側各塑侍立將領一員。一為將軍之子虎賁中郎趙統。統手捧兵書,神采奕奕,襯托了將軍的儒將風度;一為將軍之子牙門將趙廣。廣手執長矛,英姿颯爽,一副威武不屈的形象。神台上麵天花板上,彩繪趙雲英雄事跡數幅,如《盤河橋》《長阪坡》《截江救主》《戰渭水》等。趙雲塑像前,從天花板上垂下一盞終年不息的長明燈,光環四射,更顯得將軍英姿勃勃,光彩照人。大殿左側安放大磬一口,右側架設大鼓一麵,晨鍾暮鼓,聲聞數裏。特別是每年三月會期及初一十五,殿下香煙繚繞,殿上鍾鼓齊鳴,遊人絡繹不絕,更加顯出人們對將軍的思慕之情。

趙雲將軍的遺骸安厝在大殿後麵不遠處。墓前為一幽靜四合院,春秋祭祀時便在此祭奠,人們稱這個院子叫拜庭。其實它便是古代的享堂(佛教中指安置祖上像牌祭享之處)。享堂正中豎有高七尺許,寬三尺的墓碑一通,上書“漢順平侯趙雲墓”七字,為清康熙四年大邑縣令李德耀手書。印刻貼金。字體剛勁圓潤,很有功力。碑陰刻聯雲: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額:永烈千秋。

大邑人民心中有著深厚的子龍情緣。如今,靜惠山公園的後山頂上,有民間自發捐建的子龍廟,在九寨連營的山頭上,人們為將軍建起望軍樓,供奉著老年趙雲金身塑像和長阪坡趙雲救阿鬥塑像,上方牌匾書“虎威永鎮”。很多民眾在山上耕種生息,陪伴著將軍英靈。

2008年汶川地震,趙雲廟僅存的建築再一次遭到破壞。大邑縣政府申請,由中央劃撥災後重建資金,籌劃重建子龍廟前殿、大殿、墓塚、因山閣,恢複子龍祠墓。由於大邑人民對子龍將軍卓越人品的敬仰之忱,迭經壘土,子龍墓已大如小丘,依山而形,頗有氣勢。四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走近趙雲祠廟,讓人不禁頓生幽然懷古之情。

在享有“三國聖地”美譽的成都武侯祠,蜀國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都有專殿,其餘的重要文官與武將,則分別塑在東西長廊。東邊是文官廊,以龐統為首,西邊是武將廊,以趙雲為首。在武將塑像廊,首位趙雲,卻身穿文官服裝,實在令人費解。從正史可考的趙雲所任官職來看,一生官拜牙門將軍、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鎮東將軍、鎮軍將軍等,歸納可知,趙雲一生幾乎皆為將軍職務,故為武將,不為文官。《雲別傳》提到趙雲曾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後領留營司馬,除了太守之職務可由文官擔任不強求於武將外,不論將軍或司馬之職皆屬武將,因此趙雲一生皆具武將本色。

武侯祠東府文官廊以龐統為首,西府武將廊則以趙雲為首,左右兩廊各有文臣武將十四員,合計二十八名文武官員。武侯祠的趙雲塑像,正好位於武官廊的首席。根據清朝誌略碑文所述,道光二十九年重塑武侯祠肖像,因此各尊泥塑之服色皆帶有清朝的眼光。滿清文官高於武將,即使同品文武,也以文官為正,而武將為從,如清朝之太師、太保、殿閣大學士為正一品,但將軍、提督不過為從一品;二品文官有各省總督、巡撫,二品武官卻隻是總兵、副將,而且總兵副將還得聽命於總督巡撫。因此滿清把趙雲視為文官,乃是清朝文官高於武將的關係。綜觀趙雲生平,說他是武將,趙雲一身是膽,勇冠三軍,是五虎上將、常勝將軍;說他是文官,趙雲有政治遠見,而且謀略過人,兼有文官慎思審行的特征。故趙雲身著文官服,卻塑於武將廊首位,這樣安排,也是實至名歸吧。

長阪坡之戰發生地,湖北當陽人民對趙雲同樣懷有深厚的感情。走在當陽縣城街頭,趙子龍的名字隨處可見,其文化氛圍營造得非常好。市中心東西長阪坡大道的交會處,矗立著一尊趙子龍黑陶雕塑。塑像位於街心花壇中央,高約16米,須仰視才見。趙子龍懷揣阿鬥、手提鋼槍、威風凜凜。青石基座上鐫刻著當代文人範曾詩文:“長阪坡前憶子龍,癡迷幼主累英雄。孤忠未挽狂瀾倒,故址猶存國士風。”此雕塑現為當陽縣地標。

雕塑旁邊的高地上有一片仿古建築,即是長阪坡公園。1979年當陽縣人民政府在此設立長阪坡公園管理處,陸續不斷投資、擴建,修亭、造廊、建閣、築垣,並塑有趙子龍雕像,再現其當年雄風,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公園大門重簷歇山的門樓上,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題寫了楹聯:“孟德追玄德德追德翼德退孟德有德無德德外有德,子龍救幼龍龍救龍真龍敬子龍似龍非龍龍中有龍”。這副長長的楹聯,在重複與回環中,交代了曆史上的長阪坡故事,以及後人對於三國人物的評價。公園子龍閣內塑有蜀順平侯子龍坐像,旁有一對楹聯:“渾身是膽七出重圍存太子,有口皆碑三分激戰數將軍”。穿過子龍閣,便是趙子龍公園的全貌。首先是一座端莊大方、字體遒勁的“長阪雄風”石碑。碑四周塑有10組雕像,皆為長阪故事:懸羊鳴鼓、三顧太子、解救甘母、拱下避難、古井遺風、景山觀戰、單騎救主、躍馬衝陣、張飛斷橋、劉備擲子。這些塑像,雖然有些破敗,還是反映了波瀾壯闊的長阪坡大戰的情景。在長阪坡周圍,還留傳有與趙子龍相關的故事。長阪坡東,相傳是趙子龍與曹兵巷戰處,現有一條街,名子龍街。坡西南,有一座山崗,名子龍畈;坡西田園中,還有太子橋和娘娘井的遺跡。據說當年糜夫人抱著阿鬥就是在太子橋下避難,娘娘井則以糜夫人投此井自盡而得名。長阪坡東北四公裏處,建有一座黃瓦紅柱六角亭,內立一塊石碑,上刻“張翼德橫矛處”六個大字,相傳這是著名的“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了橋梁水倒流”的三國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