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北京燕東微電子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部長邱曉凱
問:您去年曾說過,燕東微電子用了兩年的時間來做收集生產製造數據、保障基礎數據準確的工作。能否詳細說說這一過程,目前進展到了什麼階段?
邱曉凱:這兩年主要做的工作是將數據分類。比如某一個原因碼,叫什麼名字,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這都是要歸類的。然後我在看報表的時候就能知道,底層原因是什麼,比例有多高。但是現在數據都是靠人來采集,就有可能出現失誤和延時。
隻有將數據錄入準確了,出的報表才能有效,如果錄的不準或者不及時,當時的報表就會不準。在上BI之前,肯定要把業務數據弄準,然後再把業務流給梳理出來。
數據由不同人員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所以說,這兩年我們在構造數據采集體係和分析體係,再通過BI工具上線,變成一個可視化、實時的途徑。因為上BI之前,必須要知道上BI做什麼,需求是什麼。
沒有上信息係統之前,我們會買一個軟件來規範業務平台。由於以前我們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就買現成的,用結果來推需求,於是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我們用了某個係統一段時間後,發現不適合了,有了新的想法,開始重新選一個軟件。
問:在對軟件信息係統進行選型時,您更看重什麼?
邱曉凱:首先,信息係統要滿足我們的功能性,其次是靈活性。靈活性也就是指廠商的服務能力。其實,不一定非要選大型企業的軟件,適合自己就行,因為有的小公司,售後服務也很好。
問:說到數據,您個人對大數據這個概念怎麼看?
邱曉凱:提到大數據,就回避不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海量數據從哪裏來。軟件廠商提出了這個口號,但我們首先得先知道哪些是數據,才能知道數據量有多少。在大數據時代,要是有人發了一條微博:“我喜歡寶馬,但是沒錢買。”這個數據就可以抓取過來,而這個人是潛在客戶,那麼可以為其提供車補、車貸的相關信息。
我的觀點是,不管是大數據還是雲計算技術,我們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數據從哪裏來,獲取後如何形成報表。不管怎麼說,大數據是一個好的理念,促使我們更重視數據的分析和采集。
問:燕東微電子跟電商接觸多嗎?是否有一些新的嚐試?
邱曉凱:也不是說沒有,電商這塊接觸的比較少,因為我們出的不是終端產品。電商確實是一個趨勢,比如說我買一個手機,供應商是5000元,上京東看是4500元,那麼我就會要供應商降價。但對企業來說,要考慮到賬期的問題。因為電商是實時結賬的,所以我們在采購時很少從電商平台上麵買,基本上就是讓供應商直接拿貨過來,一個月結一次帳。
問:我注意到,您作為運營管理部部長分管IT,那麼,燕東微電子是否成立了專門的信息技術部?
邱曉凱:我們沒有專門的信息部門。在我們看來,以前信息部門的角色不好定位,雖說我們做了好多年的信息化了,但還是剛剛起步,是供應商在做服務,我們主要做日常的維護,更傾向於網絡設計。目前,我們公司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但陸續會招一些軟件開發的相關人才。在我們的信息化程度沒有成熟之前,會拿軟件趨勢規範業務。先讓業務規範,等上係統的時候就輕車熟路的上了,我們會引導各部門往某一個趨勢走。
我認為,信息部不是純粹由硬件、軟件工程師組成的部門。在企業裏麵,對信息部的要求很高,信息部門的從業人員不僅要懂計算機,更要懂業務,如果連業務都不懂,那他們隻能稱得上是所謂的網管或網絡工程師。甲方的信息化從業人員,除了有計算機底子之外,還必須具備對業務的敏感性,了解行業特性,尤其是製造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