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1 / 1)

我對馬鈴薯的科研工作有過一點很小的貢獻:馬鈴薯的花都是沒有香味的。我發現有一種馬鈴薯,“麻土豆”的花,卻是香的,我告訴研究站的研究人員,他們都很驚奇:“是嗎?真的!我們搞了那麼多年馬鈴薯,還沒有發現。”

到了馬鈴薯逐漸成熟—馬鈴薯的花一落,薯塊就成熟了,我就開始畫薯塊。那就更好畫了,想畫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畫完一種薯塊,我就把它放進牛糞火裏烤烤,然後吃掉。全國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種馬鈴薯的人,大概不多!馬鈴薯的薯塊之間的區別比花、葉要明顯。

最大的要數“男爵”,一個可以當一頓飯;有一種味極甜脆,可以當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烏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為細膩。我曾經扛回一袋,帶到北京,春節前後,一家大小,吃了好幾天。我很奇怪:“紫土豆”為什麼不在全國推廣呢?

馬鈴薯原產南美洲,現在遍布全世界。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小說,每每寫戰士在艱苦惡劣的前線戰壕中思念家鄉的烤土豆,“馬鈴薯”和“祖國”幾乎成了同義字。羅宋湯、沙拉,離開了馬鈴薯做不成,更不用說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條了。

馬鈴薯傳入中國,不知始於何時,我總覺得大概是明代,和鄭和下西洋有點緣分,現在可以說遍及全國了。沽源馬鈴薯研究站不少品種是從青藏高原、大小涼山移來的。馬鈴薯是山西、內蒙古、張家口的主要蔬菜,這些地方的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山藥窖,民歌裏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竅,抱柴火跌進了山藥窖”,“交城的山裏沒有好茶飯,隻有蓧麵栲栳栳,和那山藥蛋。”山西的作者群被稱為“山藥蛋派”。呼和浩特的幹部有一點辦法的,都能到武川縣拉一車山藥回來過冬。大籠屜蒸新山藥,是待客的美餐;張家口壩上、壩下,山藥、西葫蘆加幾塊羊肉熝一鍋燴菜,就是過年。

中國的農民不知有沒有一天也吃上羅宋湯和沙拉。也許即使他們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羅宋湯和沙拉,寧可在大燴菜裏多加幾塊肥羊肉。不過也說不定,中國人過去是不喝啤酒的,現在北京郊區的農民喝啤酒已經習慣了。我希望中國農民也會愛吃羅宋湯和沙拉,因為羅宋湯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我對馬鈴薯的科研工作有過一點很小的貢獻:馬鈴薯的花都是沒有香味的。我發現有一種馬鈴薯,“麻土豆”的花,卻是香的,我告訴研究站的研究人員,他們都很驚奇:“是嗎?真的!我們搞了那麼多年馬鈴薯,還沒有發現。”

到了馬鈴薯逐漸成熟—馬鈴薯的花一落,薯塊就成熟了,我就開始畫薯塊。那就更好畫了,想畫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畫完一種薯塊,我就把它放進牛糞火裏烤烤,然後吃掉。全國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種馬鈴薯的人,大概不多!馬鈴薯的薯塊之間的區別比花、葉要明顯。

最大的要數“男爵”,一個可以當一頓飯;有一種味極甜脆,可以當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烏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為細膩。我曾經扛回一袋,帶到北京,春節前後,一家大小,吃了好幾天。我很奇怪:“紫土豆”為什麼不在全國推廣呢?

馬鈴薯原產南美洲,現在遍布全世界。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小說,每每寫戰士在艱苦惡劣的前線戰壕中思念家鄉的烤土豆,“馬鈴薯”和“祖國”幾乎成了同義字。羅宋湯、沙拉,離開了馬鈴薯做不成,更不用說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條了。

馬鈴薯傳入中國,不知始於何時,我總覺得大概是明代,和鄭和下西洋有點緣分,現在可以說遍及全國了。沽源馬鈴薯研究站不少品種是從青藏高原、大小涼山移來的。馬鈴薯是山西、內蒙古、張家口的主要蔬菜,這些地方的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山藥窖,民歌裏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竅,抱柴火跌進了山藥窖”,“交城的山裏沒有好茶飯,隻有蓧麵栲栳栳,和那山藥蛋。”山西的作者群被稱為“山藥蛋派”。呼和浩特的幹部有一點辦法的,都能到武川縣拉一車山藥回來過冬。大籠屜蒸新山藥,是待客的美餐;張家口壩上、壩下,山藥、西葫蘆加幾塊羊肉熝一鍋燴菜,就是過年。

中國的農民不知有沒有一天也吃上羅宋湯和沙拉。也許即使他們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羅宋湯和沙拉,寧可在大燴菜裏多加幾塊肥羊肉。不過也說不定,中國人過去是不喝啤酒的,現在北京郊區的農民喝啤酒已經習慣了。我希望中國農民也會愛吃羅宋湯和沙拉,因為羅宋湯和沙拉是很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