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舊尋——《學人談吃》序(1 / 2)

抗戰勝利,大學複員。我曾在北大紅樓寄住過半年,和學人時有接觸,他們的生活比抗戰時要好一些,但很少於吃喝上用心的。譚家菜近在咫尺,我沒有聽說有哪幾位教授在譚家菜預定過一桌魚翅席去解饞。

北大附近隻有鬆公府夾道拐角處有一家四川館子,就是本書李一氓同誌文中提到過許倩雲、陳書舫曾照顧過的,屋小而菜精。李一氓同誌說這家的菜比成都還做得好,我無從比較。除了魚香肉絲、炒回鍋肉、豆瓣魚之外,我一直記得這家的泡菜特別好吃,而且是不算錢的。掌櫃的是個矮胖子,他的兒子也上灶。不知為了什麼事,兩父子後來鬧翻了。常到這裏來吃的,以助教、講師為多,教授是很少來的。除了這家四川館,紅樓附近隻有兩家小飯鋪,賣觔麵炒餅,還有一種叫作“炒和菜戴帽”或“炒和菜蓋被窩”的菜,菠菜炒粉條,上麵攤一層薄薄的雞蛋蓋住。從大學附近飯鋪的菜蔬,可以大體測量出學人和準學人的生活水平。

教授、講師、助教忽然闊了一個時期。國民黨政府改革幣製,從法幣改為金元券,這一下等於增加薪水十倍。於是,我們幾乎天天晚上到東安市場去吃。吃森隆、五芳齋的時候少,常吃的是“蘇造肉”,豬肉及下水加砂仁、豆蔻等藥料共煮一鍋,吃客可以自選一兩樣,由大師傅夾出,剁塊,和黃宗江在《美食隨筆》裏提到的言慧珠請他吃過的爆肚和白湯雜碎。東安市場的爆肚真是一絕,脆、嫩,絕對幹淨,爆散丹、爆肚仁都好。白湯雜碎,湯是雪白的。可惜好景不長,闊也就是闊了一個月光景,金元券貶值,隻能依舊回沙灘吃炒和菜。

教授很少下館子,他們一般都在家裏吃飯,偶爾約幾個朋友小聚,也在家裏,教授夫人大都會做菜。我的師娘—三姐張兆和是會做菜的,她做的八寶糯米鴨,酥爛入味,皮不破,肉不散,是個傑作,但是她平常做的隻是家常炒菜。四姐張充和多才多藝,字寫得極好,曲子唱得極好,我們在昆明曲會學唱的《思凡》就是用的她的腔,曾聽過她的《受吐》的唱片,真是細膩宛轉;她善寫散曲,也很會做菜。她做的菜我大都忘了,隻記得她做的“十香菜”。“十香菜”,蘇州人過年吃的常菜耳,隻是用十種鹹菜絲,分別炒出,置於一盤。但是充和所製,切得極細,精致絕倫,冷凍之後,於魚肉飫飽之餘上桌,拈箸入口,香留齒頰!

解放後我在北京市文聯工作過幾年。那時文聯編著兩個刊物—《北京文藝》和《說說唱唱》,每月有一點編輯費。編輯費都是吃掉,編委、編輯,分批開向飯館。那兩年,我們幾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飯館都吃遍了,預訂包桌的時候很少,大都是臨時點菜,“主點”的是老舍先生,親筆寫菜單的是王亞平同誌。有一次,菜點齊了,老舍先生又斟酌了一次,認為有一個菜不好,不要,亞平同誌掏出筆來在這道菜四邊畫了一個方框,又加了一個螺旋形的小尾巴。服務員接過菜單,端詳了一會兒,問:“這是什麼意思?”亞平真是個老編輯,他把校對符號用到菜單上來了!

抗戰勝利,大學複員。我曾在北大紅樓寄住過半年,和學人時有接觸,他們的生活比抗戰時要好一些,但很少於吃喝上用心的。譚家菜近在咫尺,我沒有聽說有哪幾位教授在譚家菜預定過一桌魚翅席去解饞。

北大附近隻有鬆公府夾道拐角處有一家四川館子,就是本書李一氓同誌文中提到過許倩雲、陳書舫曾照顧過的,屋小而菜精。李一氓同誌說這家的菜比成都還做得好,我無從比較。除了魚香肉絲、炒回鍋肉、豆瓣魚之外,我一直記得這家的泡菜特別好吃,而且是不算錢的。掌櫃的是個矮胖子,他的兒子也上灶。不知為了什麼事,兩父子後來鬧翻了。常到這裏來吃的,以助教、講師為多,教授是很少來的。除了這家四川館,紅樓附近隻有兩家小飯鋪,賣觔麵炒餅,還有一種叫作“炒和菜戴帽”或“炒和菜蓋被窩”的菜,菠菜炒粉條,上麵攤一層薄薄的雞蛋蓋住。從大學附近飯鋪的菜蔬,可以大體測量出學人和準學人的生活水平。

教授、講師、助教忽然闊了一個時期。國民黨政府改革幣製,從法幣改為金元券,這一下等於增加薪水十倍。於是,我們幾乎天天晚上到東安市場去吃。吃森隆、五芳齋的時候少,常吃的是“蘇造肉”,豬肉及下水加砂仁、豆蔻等藥料共煮一鍋,吃客可以自選一兩樣,由大師傅夾出,剁塊,和黃宗江在《美食隨筆》裏提到的言慧珠請他吃過的爆肚和白湯雜碎。東安市場的爆肚真是一絕,脆、嫩,絕對幹淨,爆散丹、爆肚仁都好。白湯雜碎,湯是雪白的。可惜好景不長,闊也就是闊了一個月光景,金元券貶值,隻能依舊回沙灘吃炒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