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前線主帥王超將定州大陣步騎間雜,按“禦賜陣圖”在唐河沿岸布好。等待契丹人主攻…
注意,王超不是那些前鋒們,可因地製宜地自作主張。他是總帥,皇帝每一個命令他都要不折不扣百分百執行!皇帝的命令是等遼軍主攻,殺入大陣中心後,再突然殺出大宋騎兵…
王超嚴格遵守,連同他那個驍勇善戰的兒子王德用,都在定州唐河一線上“穩重對敵”從此直到大戰結束,一直都沒這15萬大軍的消息…
遼軍突然間就出現在定州大陣背後。大宋內地被突如其來的猛攻!戰爭格局瞬間被打破,天平傾斜了…契丹人緊記此次戰爭的重點,他們抓住了定州大陣、平戎萬全陣等漢人們以為萬無一失的所有大陣最大弱點——我不打你行不?河北平原一望無際,根本就沒任何天然阻礙。那我為什麼要拚了老命跟你們宋軍硬抗?我有馬,就是要遛你兩步,你跟不跟?如不跟,那麼廣闊天地全是我的,隨我燒殺掠奪。如跟,那好!大陣立即走型!注定了隻有騎兵精銳中的精銳才能追上我們。那時以眾淩寡,隨心所欲…
這時王超的選擇是最理智的。既己錯,那麼就錯到底!這時再慌裏慌張跟上去,就純粹找死。敗光家當、軍隊都死光之外,還要再背上違抗皇命的黑鍋…於是定州大陣就此無聲無息。在宋朝各種官方文獻中都找不到這15萬精銳正規軍在這段時間內的存在記錄…
開封城裏,遼軍已經逼近。每一個人都露出了原形——逃跑!隻有一個人站了出來:寇準!他的輝煌時刻終於到來!
告急文書達到“一夕五至”像雪片一樣飛進了開封城內的…不是樞密院,而是中書省。這一點至關重要,它讓中書省內的寇準對這些文書有了第一時間的處置權,從而根本上決定了曆史進程…
這是個曆史遺留問題。呂端、李沆等宰相都是趙恒的恩人或老師。為了信任,更為尊重,趙恒下令不僅國家政事,就連軍事行動。也首先由宰相們看。另外,前任樞密使王顯當年是掛銜在前線禦敵的,想讓他先看也辦不到。所以這習慣被保留至現在…
情況緊急,但寇準就是不急。這些十萬火急的告急文書,他連看都不看就扔在一邊。畢士安就在邊上看著,也不管,隨寇準為所欲為…
第二天早朝,寇準才把這些積壓了多份的燙手文件上交給皇帝。那一刻,皇帝的心靈是怎樣的呢?沒有河北了,敵人都到河南了!巨大的震撼中。理智讓趙恒仍認清了這時唯一能為他解開死結的人——寇準“現在怎麼辦”
寇準的回答則非常體貼到位“陛下!您想快點了結此事?還是慢點”
如換成趙匡胤,相信寇準的大門牙就該在此話出口的一瞬間飛舞在金鑾寶殿上了。你簡直惡搞!怠誤了軍情,還敢拿皇帝開心!但趙恒有涵養“我要快”
寇準“那麼很簡單。臣以為5天內就可了結!隻要您親征”
親征?趙恒猶豫了,他說要回後宮再仔細想想…但寇準就像當年對老皇帝趙光義那樣,硬生生把趙恒按住“陛下一走,臣等再不得見。那一切就都完了。現在軍情萬分緊急,請陛下決定”趙恒這才決定親征…
隻是昂然下殿、準備籌劃皇帝親征的寇準沒有注意他旁邊有四道陰冷的目光。他為追求效果,刻意積壓告急文書,固然刺激了皇帝。但也把別人刺激到了…參知政事王欽若、樞密副使陳堯叟。等朝臣都散開,他倆來見皇帝。兩人意見一致,都是請求皇帝逃跑。差別在於一個請皇帝逃到成都(陳堯叟是成都人)一個請皇帝到金陵(王欽若是江南人)
於是當寇準再次被皇帝緊急召進皇宮時,他一點思想準備都沒。之後他記起來了。為什麼當初趙光義要給自己這三兒子取這名字——趙恒“名此。欲我兒有常德,久於其道也”兒子,給你取這名字,就是要提醒你。要有始有終,別有頭無尾…以文治國,趙光義至少能把一個人本性和缺陷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三兒子最大毛病就在於此: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