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因病留京師的大宋首相畢士安聽到澶淵定盟的消息,給寇準寫信“大計已定,唯君勉之”有人議論30萬兩是否太多,老宰相嗬嗬一笑“和議和議,雙方必然有所和解,方才議的成哪!蕭太後雖老,遼帝可還年輕。不如此,怎能保長久太平”
15日,澶州起駕。19日,風光回京。
25日,趙恒下詔,將邊境所有帶‘戎’‘虜’的地名全部改掉,以釋放大宋誠意…
26日,命功臣王欽若從大名府回朝。29日,皇帝因見到河北大地荒殘,下罪己詔。
而遼軍也在12月班師,次年1月9日回到幽州城。大賞百官。其中最突出的是2位漢人:一位是澶淵之盟當仁不讓的第一功臣:王繼忠賜名耶律顯忠。另一位是澶淵之盟的幕後功臣:大丞相韓德昌賜姓耶律,轉封晉王。05年11月又特許其可組建隻有皇帝有權設置的斡魯朵宮帳(遼史200多年,此斡魯朵一共隻建過13個:9位皇帝、應天太後述律平、承天太後蕭綽、遼聖宗的皇太弟耶律隆慶,最後一位就是漢人韓德讓)10年4月又賜名耶律隆運。這些都做完後,大契丹皇帝還給了他另一殊榮:賜他丹書鐵券,由遼聖宗本人親筆書寫,齋戒焚香,召集蕃漢全體朝臣,在北鬥七星下當眾宣讀,發誓對韓德讓永不相負!
以上種種,一般來說韓德讓就該當場昏倒,醒來後就選擇自殺了。免得以後死得更慘!他身為漢人,熟讀漢遼兩國經典,這樣的權勢和恩寵,在哪個朝代裏都相當於把雪亮的屠刀了。百分百意味著不久後韓德讓及他全家全族的人都會腦袋搬家,絕無例外。哪怕你和太後或更多的皇後、公主都相好也於事無補!但韓德讓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他被提高到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不得不讓後人對他與蕭太後的關係產生諸多猜想…
景德2年(1005)1月5日王欽若回朝。6日,大宋朝廷重新任命河北各州守將,並罷去290餘人。定州大陣主將王超上表請罪。19日,被貶為崇信節度使,罷去軍職。
2月5日,大宋名將李繼隆去世。澶淵之盟就像一道分水嶺,多少英雄就像為他而生。而一旦它確定之後,這些人就隨之煙消雲散,全部消失在曆史長河裏:1005年,李繼隆、雷有終、張凝、畢士安…相繼去世;1006年。王繼英、高瓊…相繼去世。甚至還有他:寇準!寇相仿佛就是專為澶淵那一刻而生,之後的寇相就會成為一個戀權不放的庸人、俗人…
8日,契丹在振武軍設置第一個榷場。
15日,大宋的孫僅、康宗元2人被任命為蕭太後生辰使,第一批使遼團在遼國得到了上自遼帝、太後,下至普通契丹百姓的熱烈歡迎…
3月6日,大宋科舉,這次共取李迪等1001人,可謂從古未有的大盛舉!
29日。回應大宋改地名之舉,大契丹也將易州飛狐路招討使改為安撫使,以釋放大契丹的誠意…
4月,寇準首席老冤家、從大名府回來的王欽若自動辭職。寧肯不要這參知政事。也絕不再和寇準在同一辦公室裏上班!不過皇帝是念舊的。26日,王愛卿,朕特意為你發明一官銜“資政殿學士”你去上班吧。
話說大宋朝神童多,後來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個。不過是反麵典型。正麵典型更多,如澶州城頭和寇準喝得昏天黑地的楊億(11歲中進士。古今第一人)還有現在的晏殊(14歲)薑蓋(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