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張亢篇(1 / 3)

果然,到達兔毛川,3萬西夏軍無邊無際的湧了出來。這時是另一個人的表演舞台:王吉!他就是一個多月前,那個穿西夏裝、說黨項話,大搖大擺混出重圍的不怕死的麟州士兵,此時他在戰爭中完成了一由士兵到將軍的傳奇…

張岊已重傷,無法再戰。重任落在了王凱的六千麟州軍身上!可兔毛川一片曠野,無遮無攔,6千對3萬,這仗要怎樣打?那位護糧的監軍太監宋永誠當場就嚇哭了,拿出了一條絹帶就要自殺…

卻見王吉轉身對宋太監吼了一句“你怕死不了嗎?等我出戰,我輸了,你再死不遲”王吉出戰,他有個隻此一例,再無分號的戰法:速度決勝!他衝出去,隻發一箭,然後立即扔掉弓弩,殺入戰團中!這時敵軍主將己被射死了,他甩掉鎧甲,赤膊上陣,往來衝突,毫不停頓。像團疾風刮過戰場,看著是冒險,甚至是找死,但他前後數十戰,無不成功!

這一戰,西夏軍再次大潰。被斬首186級,更多的是撤退時互相踩踏,被自己人踩死的接近一萬人…

麵對得到給養的府州、麟州,李元昊除加緊圍困外,基本無計可施。可他仍不趕快結束這種無聊,就這麼耗著,打得如此無賴。歸根結底一句話:他仗著人多,麟、府兩州缺糧缺水,不死心,總要等著極限的出現…

極限真的出現了,卻不在戰場上,而在開封城裏。物資終於運過去了,戰士們也那麼英勇,可各位大領導們站得高看得遠,他們想到的是一大方針——不是每次都需這樣玩命地送東西吧?長此以往,得不償失。我們放棄河東三城,退守保德軍。以那裏為最後防線吧?

唉!這樣就要做出割讓土地江山的決定?這也暴露出了宋朝執政們的成色。高居廟堂之上的,上至皇帝下至宰相百官,在戰爭方麵,都是群廢物!這也就造成了一事實:宋朝靠己有的這些官員,己不能擺平眼前困難。需新人出場!廢物們站遠點,給能辦事的人讓開條路!

一此前名不見經傳的書生站了出來:張亢!宋史中他的列傳開頭幾千字全都是各項奏折節選,因他的本職如此,是一係列的判官、推官、大理寺丞的民政部門…直到宋夏戰爭打響,他才被派去當了鎮戎軍的通判。從這時開始,他接觸到了軍事。然後奏章突然增多,如雪片般飛向了開封,談的都是對戰爭的建議,從戰役大方向,到統帥、士兵素質,方方麵麵,無所不到。於是他就變得很招人煩:一書生,又是剛上戰場的人,憑什麼這樣信口開河。沒完沒了?難道不知趙括紙上談兵,百無一用嗎?哪涼快哪歇著去!碰巧這時他母親去世了,朝廷抓到了大好機會,讓他去守孝服喪。終於清靜了。但戰事吃緊,一大堆名臣在西北死去活來,這時張亢的好處就顯了出來。至少他是個有工作熱情的人?

於是皇帝下令奪情,讓張亢帶孝上崗。給的職務一個比一個凶險,如追蹤當時戰鬥轉移方向的話,就可清晰跟蹤到張亢的官職轉移方向。他從忠州轉到了鄜州。再從鄜州轉到了延州,職務也180度大轉彎,從知州、通判等文官,轉成了都鈐轄這樣的武職。

這時,他接替康德輿,被任命為並代都鈐轄,管勾麟府軍馬事。成了河東三城、這片已被開封大佬基本拋棄的敵占區的軍事主官。

有個問題:難道宋朝是突然靈光閃現,有誰提前預知了張亢會帶來奇跡,才為國家而選擇了他?但從曆史進程來看,他立了大功,把李元昊打跑後,國家仍對他不屑一顧,官職不升反降。哪來的半點重視與感謝?

所以,張亢的作用就是一姿態:親愛的前線指戰員們、親愛的邊境居民們,朝廷沒忘記你們,陛下與你們同在。現送來大批物資及張亢一個,希望你們能喜歡…

亮相慘了點,但要看誰演。張亢出鏡的第一幕就激動人心。當時府州城被切斷了外界聯係,憑借著天險及折家軍的勇悍自保。大家都不知前途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