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登場篇(2 / 3)

好了,現在從頭來看他的履曆生平。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並非像傳說中父母早死,由嫂子養大,所以稱她為嫂娘。相反,他父母都健在,和他生活在一起,直到生命最後時刻。

包拯在天聖五年考中了進士,那一科人才鼎盛,從狀元王堯臣到韓琦、吳育、趙概、文彥博等人,都先後榮登東西兩府,成為宋朝頂級朝臣。與這些人相比,包拯的榮耀來得太晚了。中進士後,他以父母年老為由,辭官不做,回歸鄉裏。一直奉養雙親,直到二老謝世。接著再守孝3年,前後共10年之久,才出山做了一個小小知縣。他在知縣位置上隻留下一個可記載的例子。即那個著名的殺牛案。

某人養了頭牛,被人偷割了舌頭,就來報官。可毫無頭緒,也沒證據,怎麼辦呢?包拯也很無奈,他告訴報官者:回去殺了那頭牛吧,反正它也活不成了(牛沒了舌頭必死)牛被殺了後,又有一人來報官。根據大宋法律,私自殺牛者有罪。這時包拯問這位熱心公民:你幹嘛要割了那頭牛的舌頭,再來反告?你跟人家有那麼大的仇嗎?於是那人服罪…

接著包拯升官,從知縣一躍變成端州知州。而在端州知州任上,他的表現除了清廉並無其他斷案故事,在盛產端硯的端州當官,直到卸任,沒帶走任何一塊。其實,他也根本不需要帶走什麼,因他得到了更大好處。下一站是禦史台,己是一流的京官了。

讓我以小人之心度包大人之腹:包拯完全摸準了中國古代儒家理論的人才鑒定標準“非孝子不忠臣”一個人隻有對自己父母孝順,才會對君王忠誠。這一條百試百準!不過無論如何,包拯沒迷戀權力地位,在鄉下全心全意奉養父母。這樣的人,該值得我們尊敬。所以把他升入禦史台,完全是件好事,整風運動開始!第一槍就打中了皇帝心中最愛的最愛!

話有點繞。其實很簡單。皇帝心中的最愛是張貴妃,張貴妃的最愛是她的伯父張堯佐。其實並不親,一來張堯佐和張貴妃的父親是堂兄弟非親兄弟。二來張堯佐很薄情,真正做到了見死不救。父親剛死時,張小姐舉目無親,唯一出路就是投奔伯父,可張堯佐拒絕。理由是他當官的地方太遠,在四川,你走不到的。於是張小姐隻好改行當舞女,才勉強活了下來。最後張小姐機緣巧合進了宮。如今才一步步做到了貴妃。

按說這樣的長輩,基本上可無視,當做沒這人就對了?可奇怪的是,張堯佐就是有本事讓侄女失憶。自從她進宮後,他就攀定了這門親,不知說了些什麼話,張小姐就被洗腦了。從此以後,以伯父的升官發財為己任、為樂事,終生奮鬥不息。

效果很顯著。張堯佐己從遙遠四川邊陲的一介推官,升到了大宋帝國第三高官三司使,掌管天下錢糧。

綜上所述,可得出兩個答案:1張堯佐很無恥、2張美人很健忘。可這不是包拯所想的。他看到的是帝國危機。而之所以稱其為危機,完全是由“真理”也就是儒家學說來告訴他的。儒家學說可以超級博大,也可以精簡成一句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這大前提下,沒任何勢力能被允許搶走士大夫們的特權。包括其它諸子百家及皇帝的老婆、親戚。尤其張美人這樣年輕貌美、出身貧寒(等同於沒修養。沒見識)的妃子,和她無恥加無能的伯父。讓他們當權,必將禍國殃民!

於是包拯決定彈劾。這時他身份還相當低,要說事時還得拉上好多同僚。插句題外話,包拯在言官係統裏還是蠻吃香的,因他的隊伍站得好。在我們的普通思維裏,包拯應是和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君子站在一起的偉人。可惜錯了!他在慶曆年間被提拔進京城,是由當時禦史台長官王拱辰推薦的,上任後猛烈抨擊新政,拆範仲淹的台,是一把罕見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