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朝會。宰執大臣齊集曹太後簾外,韓琦突然到簾前說話“皇太後聖德光大,許歸政天子,今有詔書在此,請立即施行”簾內的曹太後大驚,沒來得及回話,韓琦己站了起來,命左右內侍“撤簾”這兩個字是決定性的,古時候女性必須遮掩,就算太後,也得有一塊簾幕擋著才能見男人。這時曹太後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跳了起來,往內宮躲…撤簾行動就此成功!
但其實曹太後又錯過了一次機會。當她向後躲時,她的救星己出麵了:樞密使富弼!
當韓琦喝令撤簾時,富弼己登上台階,正要說話。可幃簾突然間卷起,隻有宋英宗趙曙一個人坐在殿上。富弼的反應是當即轉身下殿,麵對皇帝都沒任何表示。韓琦追了出來,陪笑解釋“事先未與富公通氣,是怕意見不合,拖延了還政日期”富弼根本不理他,怒氣衝衝直接出殿離開!
這第一個版本到此結束。其中有真也有假,真的是富弼對韓琦的怒火,他們兩人早已是水火不容的冤家,所以韓琦事先對富弼保密也在情理中。假的就是太兒戲了。韓琦所說的詔書是誰頒發的?隻能是趙曙或曹太後本人。如是趙曙的?很抱歉,現在還是垂簾期間,他的命令不生效!那麼是曹太後的?也就是說曹太後已經同意撤簾,那她還大驚個什麼勁?
尤其是富弼對韓琦早就忍無可忍,無論富弼服喪期間還是馬上要進行的朝局爭鬥,兩人都鬥得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怎會連嘴邊上的一句話都不說,怒氣衝衝直接下殿呢?他隻需向韓琦伸手要詔書,拿來我看!到底是誰寫的?一切就都搞定了!
所以這版本不可信。
再看筆記版的第二種:韓琦變成了一小偷。這版本比上一種要精明得多,它從開頭就點出了問題關鍵點——天子印璽!
垂簾聽政的太後們之所以能號令全國,是因她們把禦璽收為己有。在這版本裏,韓琦左思右想。沒法讓太後主動交公。於是在半個月前的那次祈雨過程中做了點手腳。他趁太後和皇帝出宮之際,悄悄把禦璽搞到了手。至於怎麼搞的,用詞非常微妙,叫“留”…不知怎麼個“留”法?
禦璽到手,韓琦膽子就大了,他在簾前對太後先是一頓讚美,話風一轉,拿禦史台和知諫院說事,說是台諫官員們集體要求太後撤簾。曹太後勃然大怒(終於怒了)“教做也是相公,不教做也是相公。你們這樣逼迫,是不是太過分了”
韓琦沒理會,命儀鸞司撤簾。第二個版本就是這樣,立意較新,破綻更巨大:天子禦璽是何等重要的東西?曹太後非常清楚!所以她一直留在身邊,撤簾後都沒交出去!所以才有了後邊的另一些故事…
第三版本:正史記載裏的曹太後撤簾過程非常簡單。首先韓琦選了個單獨麵對的機會,當天例行工作彙報後,其他大臣都走了,韓琦留了下來。向太後申請離開京城,到外地去做一州官。
曹太後一聽就懂了“相公安可求退?退的該是我。老身合居深宮,每日在此,甚非得己。且容老身先退”
韓琦非常感動,他曆數前代垂簾聽政太後們的過失,盛讚當今太後的仁德,稱讚了一次沒盡興。跪倒舞拜一番後,站起來繼續誇。直到太後在簾內站了起來,像是不想聽了。準備回宮。韓琦抓緊機會,馬上命儀鸞司卷簾!動作很快,幃簾卷起,還能看到太後的衣影在屏風上一掠而過…
這過程是較可信的,急事緩辦,越是重大問題越容易在輕鬆氛圍內達成。而曹太後的行為也較符合她一貫的心性。她並不想攬權,垂簾是迫不得己、撤簾自然也不會大動幹戈。唯一舉動是她留了個後手,把天子印璽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