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國策篇(1 / 2)

自古以來,每一個教派的最大願望都是宣傳。無宣傳,即無教徒、無生存!於是每一個修道者最大願望,都是走到民眾麵前。這一點,不僅善於講經說法的和尚道士,連雪域高原上苦修的密宗大師們都一樣。翻開藏族信仰史,不時會有某位喇嘛大師突然出現在民眾麵前,講經傳教之餘,要籌集資金,蓋一座廟宇或一座高塔…

回到宋朝,不管前麵有多少靈異人士,趙佶不管怎樣信仰他們、善待他們,都沒給他們一麵對公眾的機會…隻有林靈素!趙佶以皇帝之尊,為他開了次講經大會。那一天是真正的萬人甚至十萬人大會。據統計:光林靈素自己在京的弟子,就有2萬餘人。他們平日裏錦衣玉食、位高凡塵,這時全體出動,為師傅造聲勢…

但最大聲勢來自於趙佶!皇帝下令:有職位的道士都要去!他們都有巨額俸祿,每一道觀的觀田都是百頃、千頃,請想象他們的富有…這些人負責為大會提供紀念品、齋飯。至於數量,是無限製!全開封城民眾,隻要帶來塊青布幅巾做聽經標記,無論什麼人,哪怕乞丐遊民,都可進去…進去,就可得到頓豐盛的齋飯和300文銅錢。除此之外,還可破天荒的與皇帝、宗室、大臣等高高在上的顯貴們近距離接觸…

趙佶在會場搭起了禦帳,一起聽林神仙講課…

如此隆重,與會的人大都充滿了渴望,都在想林神仙會講些什麼呢?

據記載:當時林靈素在台上開講,講一段釋一段,下麵有誰聽不懂或有不同見解,可隨時和林大師互動,林神仙即時回答。

場麵怎樣?看原文記錄——“…靈素據高座,使人於下再拜請問,然所言無殊絕者。時時雜以滑稽蝶語,上下為大哄笑,莫有君臣之禮”這是作為批判靈異事件、批判林靈素而存在的文字。如以北宋命運為基準,這是有道理的。畢竟道教這次的興盛。並沒帶給漢民族好運…

7月,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促使北宋君臣終於做出了一改變曆史的決策!前麵說過,童貫在1111年出使遼國,在盧溝橋遇到了馬植。4年後的1115年,馬植才與宋朝高層接觸,提出遼國必亡、聯合女真的話。要再過3年(即這件偶然事件的次年2月)宋朝才派出正式的使者,渡海去與金國接觸…

這過程是很漫長的,足以說明宋朝的謹慎。說到底,趙佶、蔡京、童貫等人都是聰明絕頂的,舉國伐謀之事。怎會草率呢?像一般曆史記載給人的印象,仿佛馬植在盧溝橋給童貫灌了碗迷湯,童貫就當真了。馬植到開封城給趙佶再灌一碗,宋朝就和遼國開戰了,哪有那麼簡單!宋朝足足觀察了近7年。且還在這次偶然事件裏得到了確切的第一手資料,才做出了決定、派出了正式的使者!

第一手資料來源於這場偶然的渤海灣海上風暴。他們把一群金國去高麗做生意的商人吹到了宋朝邊境海岸線上。這些人有200多個,領頭的是金籍漢人高藥師、曹孝才、即榮和尚,他們在宋境的登州附近上岸,對當地官員交待身份時透露了一消息——大遼國在這幾年內節節敗退、已喪師失土…

這條消息是爆炸性的,舉世無敵、東亞最大最強的大遼國已慘到這個地步了?宋人集體懷疑自己的耳朵。震驚後,登州知州王師中寫奏章上報京城。由皇帝去決斷…

趙佶召開禦前會議問這事怎麼辦?在這件事上,朝臣迅速分裂成兩個極端:一麵是蔡京、童貫,這是他們盼望已久的消息,拿大遼國開刀,以戰功賺取更多利益,是他們的長久方針。絕不會動搖。他們公開的理由是聯金破遼、收複燕雲16州,這是曆代宋帝的宿願,是漢人種族安全係數的保證。打這一仗,眼前看很凶險,可為的是以後的長治久安。隻要打贏了。不管麵對遼、金還是別的什麼異族,漢人都重新擁有了長城防線!

另一麵的成分很複雜,有遊離在蔡、童集團之外(早就沒明確敵對者了)的朝臣,有蔡、童集團裏本來的骨幹、有外國皇帝、還有宋朝平民百姓…

該百姓很牛,叫安堯臣。他是個地道的草民,卻不知用了什麼辦法,居然能穿透蔡京、童貫、梁師成把持了十幾年,層層設卡的官府黑幕,把自己寫的文字讓皇帝看到了。這封奏疏長達數千字,安堯臣把趙佶登基以來的各種失誤數了個遍,蔡京、童貫他們的問題一一列舉,最後重點分析了燕雲問題。他的看法是:這是蔡京等人的政治手段,不是為國而是私欲,會把國家帶到火坑裏!對此,蔡京很憤怒,趙佶卻不在意,還給了安堯臣一官職…

蔡、童集團裏本來的骨幹是現軍方老大、知樞密院事鄧洵武。他是鄧綰兒子,是力保蔡京上位、把蔡京從外地救回京城的有功之臣…他反對的不是聯金抗遼的正確性,而是操作的可能性。他說國朝初年,以宋太宗之神武,趙普之謀略,曹彬、潘美之將才,百戰百勝,卻在幽州城下慘敗,現在會有把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