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少年篇(1 / 3)

他們以黃河大改道之後留下的梁山大泊為根據地,打著“替天行道”的大旗聚眾起義,官軍莫敢攖其鋒。這時,亳州知州侯蒙上書,不如招安宋江,讓他去給宋朝平定方臘起義。有這樣的好事?宋朝當局當即任命侯蒙為東平知府,負責招安宋江。但侯蒙還未上任就死了,宋朝不得不再任命張叔夜為海州知州。張叔夜撫剿並用,終於使得宋江投降、起義平定。

不過方臘起義卻絕不是受招安的梁山好漢們去平定的。解決方臘的,還是童貫那15萬大宋西軍!以一份自作主張的“罪己詔”解散起義軍的人心之後,童貫展開了進攻。這樣就實在沒什麼好說的了,因戰況是一麵倒,沒相持、沒決戰,方臘的人不斷潰散、敗退,直到他逃回老家青溪,宋軍包圍了整個青溪。4月26日,擒住了方臘。

過程很單調、很枯燥?也許。如看正常史書就是這些。但在這些單調裏隱藏著無數激流,不久後名揚天下、縱橫無敵的國之將帥們,都在這時嶄露了頭角!南征方臘,正是張俊、劉光世、吳氏兄弟、韓世忠等人崛起的時候,他們都參加了。可以說:這是他們成名的跳板…

距離1103年介紹他們時,已過去了18年,當年的少年們都長大了。這些年裏,他們每個人或辛辛苦苦打生打死、或悠哉遊哉混日子,都有了各自一點點成績。

先說劉光世,這位將門之子過得很順。他不必從基層做起,他老爹劉延慶早把路鋪好了,就是三班奉職。隨著一年年長大,升到了防禦使、鄜延路兵馬都監。至於打仗嘛,他也實習了幾次,畢竟劉延慶是西軍主將之一,這些年的宋夏之戰,上戰場實在很平常。但硬是沒劉光世的戰績記載…

這就是劉光世一生寫照,他是宋朝有名的將軍、名列“中興四將”之一,可就是找不出他有什麼光輝或慘烈的戰績!

人家就是能順利、快速、名利雙收的往上爬,哪怕老爹不在了。沒人關照,仍不耽誤他往上爬…所以後來有人很疑惑:他到底叫劉爬爬呢?還是叫劉跑跑?

而在這次集體行動裏,還是不要打擾他了,讓他在父親的羽翼下繼續爬一年。一年後天地動蕩,他的衙內生活也要開始改變了…

接下來是張俊。18年前默默走進西北軍營的少年現在有官銜了,是承信郎。翻下宋朝官銜係統表,這銜大致相當於三班借職。參照上麵的劉光世,人家起步就是三班奉職。人和人真是沒法比!同一個官銜,張俊是走遍宋朝江山,從大西北打到大西南。血戰近10年才勉強得到的!

他16歲進入西軍當上三陽弓箭手,一直混在底層,默默無聞。1115年卜漏之亂,大宋西軍精銳入蜀平亂,張俊很幸運的在參戰部隊裏。殺得滿身血腥,終於脫離了大兵身份。回到西北,他當上了都指揮使…再與西夏開戰,張俊沒擠進主攻隊伍裏,讓富貴從手指縫裏溜走了,不過他是從攻者,軍功見者有份。分了他個小小的“承信郎”

這就是張俊的命運,他有力、有才,可惜的是沒根基、沒運氣,這兩個極端讓他心靈強烈扭曲著“我要富貴”這種心靈呐喊一直伴隨著他從少年走向青年、從青年走向中年。歲月蹉跎、時日無多,留給他的機會更少了,於是當機會終於來臨時。他會加倍凶狠、無所顧忌的撲過去!攔在前麵的不管是什麼,哪怕天地難容、背信棄義,也別想擋住他!我要富貴!

吳氏兄弟過得更平淡,比張俊還要平淡。哥哥吳玠生性沉默寡言,每天除練習弓馬。就是靜靜讀書。久而久之,連軍營裏都會忘記他。在這18年裏,他隸屬西北涇原軍,托宋夏之戰老斷斷續續、不停在打的福,他漸漸升了點官。是義副尉、隊將。就是個小隊長或大隊長…他弟弟吳璘更安靜,從始至終是哥哥的影子。哥哥是大隊長、他是小隊長。哥哥是小隊長、他是小班長…

韓世忠是國之少年中的異類,在18歲那年他突然感觸,對當職業混混的日子厭煩了,那做什麼呢?看了看自身條件,不當混混當山賊、不當山賊去當兵!他走進了軍營…

進軍營先測試,韓世忠挽強弓、騎劣馬“勇冠三軍”入伍沒幾年,宋夏戰爭開打,韓世忠隨軍出塞,第一戰在銀州境內的一小城,西夏人躲在城裏固守,拒絕出戰。韓世忠一個人衝上城去,斬關殺將,把敵將人頭扔出城外。宋軍士氣大振,一湧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