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命令被西軍拒絕!以種師道為首,西軍將領們集體反對!理由倒並不是虛幻的什麼榮譽感,而是全軍覆沒的危機。理智告訴他們:在這種局麵下,是萬萬不能撤退的!隻要退,136年前的悲劇就將重演!
童貫或許忘了,種師道等職業將軍們卻清楚記得136年前的雍熙北伐!北宋第一名將曹彬在撤退途中被耶律休哥追擊,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把宋朝血本都賠了進去。而這是定律!不管時光流轉多少年,隻要是宋遼兩國交兵,宋軍敢在這地段撤退,結局都是同樣的!因這裏是大平原,遼軍是騎馬的。宋朝步兵們哪怕先跑兩三天,遼軍都能輕鬆追上,然後步騎混戰,無險可守,宋軍死定了!
理由報上去,童貫卻不在意。他嚴令立即後撤!這時沒接戰,隻要動作快,讓遼軍追不上不就成了?哪來的那麼多顧慮!
西軍開始後撤,速度非常快,盡管遼軍火速追擊,他們仍搶先到達了預定地點——雄州城下。安全了,眼前就是北方重鎮、柴榮當年收複的瓦橋關!這道高牆比西北的軍砦可強得太多了,以大宋西軍的戰鬥力,隻要住進去,哪怕來三四倍敵人,也休想攻進去!
可關鍵時刻,童貫的命令又到了:西軍不許入城,就在城邊和追擊的遼軍決戰,把這股敢深入宋境的敵軍吃掉!
於是西軍將士們隻能眼睜睜看著近在咫尺的城門,轉過身來,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殺向蜂擁而至的遼國騎兵…拋開雄州城門,這和在大平原上被遼軍追上有什麼區別嗎?甚至那扇該死的城門還不如沒有!有了它,士兵總要忍不住回頭看上幾眼,總覺得還有退路,沒法像在大平原上身處絕境,去拚死決戰!
這是場不公平的決戰。西軍不僅被自己領導給玩殘了,甚至還被老天爺暗算!不早不晚,就在兩軍相接、開始肉搏時,突然間天空陰霾。北風驟起,下起大冰雹…可這是1122年陰曆6月3日好吧?本應是大暑天的河北大地居然下起了這種規模的冰雹、吹的還是大北風!還有沒有天理了?累得半殘的西軍將士們要頂著北風、冒著冰雹、仰著臉和騎兵對抗,仗打到這種程度,如還不敗的話,這批大宋西軍的確應走出國門、甚至殺出亞洲、去征服地球!
史載“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枕籍,不可勝紀”看出名堂了嗎?死了很多很多西軍士兵隻是明麵上的東西。真正有趣的是一連串地名: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這麼多城市、這麼多城牆、這麼多城門啊!西軍一路轉戰逃亡,經過這麼多能躲避的地方,卻沒一扇城門是給他們開的!這些城市眼睜睜看著自己國家的軍隊死在外麵。全都見死不救!
這是出於童貫的命令?還是各城市的守軍都爛掉了,膽小如鼠?千年後的我們已不得而知!能確定的是大宋西軍終於聲名掃地!但童貫大太監的聲譽仍堅挺!
這是一慣例了,近20年來,童貫的聲望扶搖直上,從太監學徒、西軍頭領到全國軍事長官。一路走得順暢,表麵原因是西軍長勝,真正內幕卻是黑鍋換人…
為豎立起童貫這麵大旗,西軍裏其它旗幟一個個都倒了下去。如王厚、種師道…隻要打了敗仗,責任總是別人的、總是最前線指揮官的!作為總指揮的童貫永遠光亮嶄新,甚至還帶有了些悲情光環:不聽話的下屬、無能的下屬,真是害死人啊!
看到這。不知大家是不是有些失望?一直以來,武裝太監顯得既有魄力、又有人性,是個很發光的正麵形象嘛,怎可這樣的墮落?對不起!這就是真相,要不然他就不叫童貫了…回到現實,這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大宋西軍高層大動蕩,名將集體下崗!
種師道“天性好殺,助賊為謀”和詵“不聽節製”侯益“探報不實,妄請興師”…大清洗,都到後方反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