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蔡攸率宋軍進入幽州城,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景象。南京道已被洗白了!但不管如何。宋朝第一時間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此時的趙佶躊躇滿誌。他回望曆史,仿佛看到了從太祖趙匡胤以降、直到他兄長宋哲宗趙煦,宋朝所有列祖列宗們終生努力的、無奈歎息的,那些始終像夢幻泡影一樣的事情,他都完成了!滅吐蕃、破西夏、平內亂、複燕雲…這些功績他都做到了,連帶著他史無前例的丹青文采。這樣的人物不要說宋朝,環顧漢人三千年曆史,誰能與他比肩?
截止到這,燕雲戰役告一段落,我們也可稍微總結一下了:
首先說第一種論調:聯金滅遼是錯誤的!理由有二:
1宋遼兩國間有白溝界河。河兩岸各有足夠廣闊的無人帶,雙方不駐軍、不設防、不修戰備,足以避免不必要摩擦。但宋金不一樣,燕雲18州宋得其7,金國得9,目前還有2個自治待定。如此參差不齊、犬牙交錯,擰在一起。哪一方想挑事,立即就會擦槍走火!
2遼國再不好,也是南北兩院共治,是曆史上唯一一個給漢人同等身份、地位的異族國家。在國家性格上基本漢化,100多年的老鄰居,安穩妥貼,實在找不出第二家。反觀金國剛剛開化,哪懂什麼禮儀?甚至在最初的反抗精神下取得重大勝利後,還能殘存下多少良知還不一定?
強大武力,加上未知的性格,實在太凶險了!由於不久後發生的事,它被認為是正解。真的嗎?這要延伸下才能求證。如不聯金、不滅遼,那麼宋朝做什麼?不外乎兩種:
1坐山觀虎鬥。這樣的話,任由金國把遼國滅了,燕雲18州全變成金國屬地。這樣好嗎?以金國實力,一馬平川地衝下來,宋朝拿什麼抵擋?隻怕死得更快、更難看?有人會說:宋朝一直置身事外,和金國沒宿怨,金國怎會平白無故打過來呢?
這話不予置評。眾所周知,國與國間隻存在著吞並與反吞並、打壓與反打壓。就連宋遼之間,也是在澶淵大戰後互相無可奈何才結成的友好同盟。想讓金國隻因為宋朝跟它沒舊仇,就放過這樣一塊可口美味的肥肉,簡直是癡人說夢!
2助遼滅金。集合兩國兵力,把大宋最精銳的西軍派到遼國去,把金國這滅世之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裏!這樣好不好呢?問題是西軍已連北遼也滅不了了,宋遼合兵能不能搞定完顏阿骨打?就算戰力足夠,可請問:誰能在事先預料到兩次北伐,宋軍盡會一事無成呢?
那為什麼不搶先出手、不惜一切代價把燕雲得到?這樣就可鞏固長城防線,為未來的大戰作前期準備?
以上做法,有前例證明是理智的。三國時蜀漢伐魏,諸葛亮自己都說以弱伐強,難保必勝。但“伐亦亡,不伐亦亡,何若伐之”隻要努力,總歸是有希望的!而坐以待斃,就死定了!
想通了這一點,我就認為:宋朝聯金滅遼、收複燕雲的決定本身是沒有任何錯的,而且是應該且必要的!燕雲之役的問題隻在於宋朝派出的童貫、劉氏父子…這些西軍大領導,這都是些什麼人哪?不過這也就罷了,在趙良嗣等人的努力下,長城防線畢竟收回了一部分,哪怕是殘破的,隻要經營的好,對未來的大戰還是極有幫助的!可接下來的宋朝就開始接連犯錯了,喪失了這本身就已來之不易的“尚好局麵”
19日,完顏宗望送上燕山地圖,本欲令童貫、蔡攸拜受,後止。同一天,金國派人招降大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答應投降。23日,金兵押著所俘遼之族屬、輜重回師,天祚帝命5千餘遼兵埋伏白水泊附近,想一舉奪回這些東西,卻被完顏宗望以千餘金兵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