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師道問“我在西北不知京城如此高厚,守備有餘,你咋隨便就求和了呢”李邦彥“國家無兵,迫不得已”
種“京城有百萬居民,不能野戰,守城總可以吧”李“我不懂軍事…”“不懂還出來混?那不懂軍事,總認得字、讀過書吧?古代戰守之事你一點都不知道嗎”李邦彥鬱悶,沒話…
種師道繼續挑刺“聽說城外居民都被搶了,為啥不堅壁清野呢?這是變象的資敵”李邦彥“倉促間沒來得及”種師道笑“好慌,好慌”旁邊大臣、殿外侍衛都跟著笑。到這一步,李邦彥終於清醒了點,選擇靠邊站,給你讓地方…
上麵這一幕讓李綱很興奮,老種相公威武!讓李邦彥這唱雜曲的潑皮丟丟臉,實在太好了!讓投降派敗敗火,對國家民族都有好處!
但副作用出現了,也許是老種相公表現太好,讓趙桓感覺驚豔?所以當李綱提出請把種家軍、姚家軍都歸臣節製之時,皇帝拒絕了,且臨時做了個決定:給種師道以獨立軍權,與李綱分庭抗禮!二人平起平坐!
這是第一次開封保衛戰的最大轉折點!一事而二統,是最要不得的事!不久後就會證明,倒黴就從這事兒上來!
那為什麼出這個亂子呢?深究根底,這是趙桓的本性在作祟——耍小聰明!
他的人生經曆注定了他時刻都有危機感、總是在尋找安全感。如這時把軍權都交給李綱實是迫不得已的事。說得難聽些,他之所以選擇抵抗,都是被李綱硬生生攔在了城裏,等於是被逼上梁山。這讓他怎能放心呢?在他心裏,外有金兵、內有權臣。真是如坐針氈。關鍵時刻,天上掉下個種爺爺,天賜良機啊,正好把李綱的危機解除了!分李綱的兵權!
更何況種師道是專業資深的軍事人才。從哪點上說。都比李綱更適合對敵。那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讓李綱下台。把軍權都交給種師道呢?回答:那樣趙桓仍會沒安全感…
於是任命種師道為宣撫使、姚平仲為都統製。軍方三權鼎立,趙桓終於鬆了口氣。決定抓緊時間辦正經事…盡一切可能,把開封城裏的好東西搜刮出來,送給金軍!
這幾天,開封城有個奇異景象。勤王部隊源源開到。城裏住不下,城外列寨的都很多。與此同時,開封城大門總是大開著,人流進進出出,帶著數不盡的金銀絹帛走向了…金營!這些好東西不拿給勤王的將士,反而送給敵人!
除錢之外,還有吃的。名果、珍膳。甚至禦膳也在行列中,每天道路上冠蓋絡繹相望,盡是搬運美味珍肴的人。有吃的還有玩的,宋朝迅速調出禦府珠玉、古玩、寶帶、鞍勒等東西送去。沒想到不對金軍胃口,他們提出要妓樂、珍禽、馴象之類的活物!
給!要什麼就給什麼!宋朝派出專人在自己的都城裏繼續搜括民財,這位專人的敬業程度非常高,搜括勒索得很有成績,於是在曆史上留下赫赫大名——中書侍郎王孝迪。王中書的文彩很高,他說:鄉親們,把錢都交出來吧,要不然金軍殺進城裏“男子殺盡,婦女虜盡,宮室焚盡,金銀取盡”四盡?比800多年後的日軍“三光”還徹底!為此,開封百姓把他和前麵的“六如給事”李鄴並列,贈名“四盡中書”
這樣的迎奉,換來的是金軍更惡劣卑鄙的醜行!這幫白山黑水間的野人突然暴富,不知所以,居然在開封城邊把宋朝官員們的墳掘開,以此取樂。這在中國來說是不可想象的,金國卻是習慣了,這幾年裏金國在滅遼戰爭中節節勝利,奪得土地民眾之餘,他們把手伸向了遼國曆代先人的墳墓!遼墓以陪葬豐厚著稱,每一座遼墓都是座金礦,金軍散開大隊人馬,盡一切手段去挖墳掘墓。哪怕遼墓都埋在深山老林裏,也沒能逃出他們的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