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暴走篇(1 / 2)

秦檜是把他們區別對待:對首相是要扳倒、對皇帝則是誘惑。兩方麵要同時動手,精確掌握進度,才有成功的可能!審時度勢,秦檜決定先斬去趙鼎的助力!

目前的四位宰執中,樞密副使王庶排在最末,崇尚氣節,已被排除在外。次相秦檜位居第二,下麵是排名第三的副相劉大中。關鍵就在這個人身上!他時刻與趙鼎同進退,要不是這樣,在宋朝的製度下,哪怕是首相也很難說一不二。於是一切從劉大中開始!

縱觀南北兩宋官場,政治鬥爭不計其數,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秦檜達到了一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之前,宋朝高官間的傾軋很有所謂的風度,就像歐洲貴族禮節中互相扔出白手套,就意味著決鬥一樣,宋朝宰執們互相交流時聲音高一些,都被視為瑕疵…而有了瑕疵,就必須辭職!

這種情況到蔡京時被終結,蔡京之所以在官場洪流中升騰,是因他做事沒底線,可以無恥、可以凶狠、可以借題發揮,把元祐黨人碑的威力發揮到極致,敵手不死永不收手。可究其根本,他一來是拾人牙慧,在舊瓶老湯間做文章。二來他對皇帝沒辦法,隻能、隻敢去迎奉趙佶,終生不敢逾雷池半步… 而這一切,在秦檜的政治生涯中都被顛覆!秦檜信奉一原則——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是人就有弱點。控製了一個人的弱點,就等於控製了這個人,控製了所有人的弱點,就等於控製了所有人,進而控製了整個社會!什麼?你說大仁則無懼、大智則無缺,總會有沒弱點可抓的完人…真的沒有弱點嗎?嗬嗬。好,那就“莫須有”吧!

針對眼下,實在不必費心去抓劉大中的什麼弱點。此人毛病已官場皆知,他不孝順父親!這簡直讓秦檜無語。一點技術含量都沒嘛。找個禦史彈劾他!就這麼簡單,劉大中被貶往外地,去當處州知州…

之後臨安城裏謠言四起,都是關於首相趙鼎的。說禦史們開會決定隻彈劾劉大中,不動趙鼎。當然這不是說趙首相過於完美,無可彈劾,而是給首相大人一麵子…自己辭職會好看些。接著“趙丞相乞去矣”“趙丞相搬上船矣”…無數升級版的謠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趙鼎在後世評價裏有名相一說,所謂名相。必然負才學、尚氣節,是個倜儻不群的君子。在權力與風度間一定放棄前者,選擇風度… 麵對漫天飛舞、愈演愈烈的謠言,趙鼎覺得保持尊嚴的唯一辦法就是辭職。21日,趙鼎罷相…秦檜、趙鼎兩人,求名者得名,求利者得利,堪稱各得其所…

趙鼎離京那天,兩人的表現達到了各自極致。秦檜得便宜還賣乖,拉著王庶去送行。王庶滿心悲淒。他清楚:隨著趙鼎的離開,南宋連表麵上的一點體麵也得不到了。王庶說“公欲去,早為庶言”你倒是早點告訴我啊…

趙鼎滿臉倨傲“去就在樞密。鼎豈敢與”秦檜是樞密使兼右相,這話就是當麵指責秦檜搞小動作,陰謀害人!

秦檜像沒聽見一樣,微笑著走上來送行。趙鼎理也不理,做了一個揖就轉身登船。秦檜偏不放過他,在後麵說“已得聖旨,為相公餞行,何不稍等”趙鼎大怒!隻要設宴,必有大批官員作陪。這是要他加倍的難堪。他道“議論已不協,何留之有”接著喝斥船家開船。再不停留…秦檜笑嗬嗬地道“檜是好意”邊笑邊喝斥手下撤了宴席……

趙鼎走了,他的離開很有中國特色。在中國。從古到今、從官場到民間,都有一種很耐人尋味的現象,如總有人說:某某是個陰謀家、是個壞人!我離他遠遠的,讓他盡情去壞吧…

說這話時,表情是激昂的、聲音是激切的,仿佛自己姿態很高、境界很高,很有不與之同流合汙,甚至不屑與之爭鬥的意思在裏麵…

到底是自傲、還是膽怯?為什麼不爭?為什麼要躲開呢?難道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真理存在嗎“當罪惡滋生時,助紂為虐和漠然置之,都是錯的”

偏偏中國傳播最廣、最有影響力的兩種思維方式——儒家、佛教,對壞人壞現象的處理方法就是不與之爭。儒家的君子恪守“君子難進易退”“夫不爭是為爭,爭是不爭”等高深到能隨意解釋的教條。佛家更徹底,爭?為什麼要爭?爭鬥是要開殺戒、犯嗔戒的…

這時趙鼎不爭的結果就是秦檜獨相!接著秦檜開始了對皇帝的誘惑:

秦檜說:麵對議和,現在的大臣們首鼠兩端,左右觀望,當此千載一時之良機,再猶豫下去就會錯過!為了大事,請求皇帝把任務隻交給我一個人,不許任何大臣幹預!

這是個冒險,賭的就是趙構這時的心理。眼看著議和的曙光照來,好日子在向他招手,而他已家破人亡、提心吊膽、顛沛流離了很多年,這時偏偏手下人或*裸反對,或陰奉陽違有私心,趙構會怎麼想?他最盼望的會是什麼?秦檜賭他定需要幫手,一不惜一切都要去議和的人!

曆史證明秦檜眼光的犀利,趙構果然立刻做出決定“朕獨委卿”他真的把議和權隻交給了秦檜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