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來,趙眘大悔大怒。他想起張浚關於金人議和的總結“金強則來,弱則止,不在和與不和”一語中的!那根本就不是個講信義的國家,尤其是完顏亮毀約南侵的近例不遠,他怎會一時昏頭,聽信了湯思退等人的花言巧語呢?
麵對金軍的進攻,趙眘發誓“朕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哪怕亡國滅種,都別想威脅我服從金國!他下令各路軍馬立即開赴前線,使者所帶的禮物金帛全部賞給士卒!
可命令發出去,前線根本不執行!
都能通敵出賣你了,還想著能聽命令、毀了之前的安排?這是多腦殘的奢望啊!有證據表明:這一時刻,趙眘並不清楚真正叛變他的人是誰,甚至不知前方已裏通敵國陷害了他。他隻是強烈劇烈地反抗著,要不惜一切代價反擊!
7日,趙昚剝奪湯思退都督之職,火速召回前首相陳康伯。9日,命楊存中都督江淮前線軍馬。10日,湯思退被免去一切職務,削奪一切爵位,押赴永州管製!
不止趙眘大怒,凡天下有血性者皆大怒!很多前線發生的隱秘事被傳回後方,求和派的叛國行為逐漸露餡了!民心沸騰!
除主戰派人士外,民間知名人氏、70餘位太學生同時請願,要求嚴懲賣國賊、為張浚報仇、為前線將士雪恨!而趙眘知道了這些,不禁無地自容。於他而言,這不是所謂的遊移、中計或浮淺稚嫩就可說得過去的!太學生請願起自於靖康國難時,枉他自詡中興明君,正幹著複國大計,居然搞得天怒人怨,忠臣死於眼前還不自知!
羞窘化為怒火。燒向了湯思退等人。這幫人按著慣性向自己的皇帝施壓,以為有了秦檜的前例,那麼照搬一些也無所謂?這種心理很像是唐朝時武則天改唐為周、成一代女皇。之後韋後也想著照搬,結果弄得灰頭土臉…利益當前、成例在前。基本上誰都會忘了自己的半斤八兩…
湯思退如此重罪,卻隻罷相不砍頭,這讓全天下人不服!抗議像潮水一樣湧來!這讓趙眘明白了過來,湯思退等人一樣是他的敵人,不殺之,不僅會遺有後患,讓後來的奸臣加倍的肆無忌憚,更會冷了眼下抗戰中的民心士氣!
趙眘下令把求和派一鍋端!王之望、錢端禮、尹穡等全部罷免。流放各地!主戰派人士陳俊卿、陳良翰、王十朋、張栻、虞允文等人上位!
湯思退走到半路的信州,得知消息直接嚇死!這就是敗類的本質,有膽子敗壞國家民族,卻沒種承擔半點罪惡的後果!
以上比較大快人心,南宋士氣也隨之高漲了些。可惜軍事實力是個獨立的現實單位,與這些掛鉤,卻沒法因之而改變…長江兩岸的實力對比,比完顏亮南侵時更懸殊,趙眘這時哪怕真的“男兒到死心如鐵”也沒法去隻手補天裂…
怒火隨著求和派的全部覆滅而熄滅,心氣也隨之再次下降。趙昚覺得議和應還是可接受的,之前所強調的祖宗陵寢地、四州之地、國體互稱等似也沒啥大不了的?15日,趙眘悄悄的派國信所通事王抃過江。重開和議。答應可割商、秦2州之地;可歸還被俘之人,但主動投往南宋的一定不歸還;不稱臣,隻稱叔侄之國;銀絹的歲幣每年各減五萬,將歲貢改稱為歲幣…金國則見好就收,兩國迅速地轉入和談程序…
16日,宋孝宗下詔自己將擇日禦駕親征!
17日,趙昚任命陳康伯為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21日,任命虞允文為同簽書樞密院事。
23日,崔泉在淮南東路真州的*縣擊敗金軍。
陳康伯因病力辭首相之命。閏11月3日。宋孝宗下詔“康伯間一日一朝,肩輿至殿門。仍給扶,非大事不署”
5日。周葵被罷參知政事。11日,兵部侍郎胡銓、右諫議大夫尹穡被罷。24日,王之望被罷參知政事。
25日,奉使大金通問國信所參議官王抃拿著首相陳康伯的書信出發北上。26日,金國派使者張恭愈前來迎接。12月8日,魏杞渡淮北上。
11日,錢端禮被任命為參知政事、虞允文為同知樞密院事、王剛中為簽書樞密院事。
本月,宋金兩國終於達成“隆興和議”主要內容有三條:
1宋對金不再稱臣,改君臣為叔侄之國;2雙方疆界恢複到第二次紹興和議時即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南宋在完顏亮南侵失敗戰後收複的海、泗、唐、鄧4州及商、秦2州之大半悉數歸還;3改歲貢為歲幣,每年金額由原來的銀絹25萬兩匹各減5萬,為各20萬兩匹。
之後,宋孝宗派洪適出使大金,賀金主生辰。後遂以為常。
這就是自完顏亮南侵、隆興北伐後,南宋所有的“收獲”為什麼會搞成這樣?隻能說:趙眘運氣之差無與倫比!
他遇到了空前的叛徒!他的宰相、前線司令官都背叛了他。可這不是借口,他缺乏最起碼的爭奪之道。他永遠都隻盯著自己!自己有複國的願望,那麼不管實際情況怎樣,都一定要打!受挫後,不看金國情況怎樣,麵對威脅就急於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