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住的賓館距北陵公園不遠,二十分鍾以後,大夥兒已來到北陵公園門口。根據高陽查到的資料,昭陵所占麵積極大,共計三百三十多萬平方米,大約是一個長度為兩公裏半、寬度一點五公裏左右的長方形,坐北朝南,背靠隆業山,氣派非凡。
正是十一黃金周期間,遊人眾多,四人與一大群旅客一起進入陵區。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再到寶城,一共近三公裏長,大夥兒一邊觀賞風景,一邊小心觀察。按事先商量好的計劃,四人要從昭陵寶頂開始,先往東南方向測量出一千米左右的距離,再按照曾老筆記中描述的環境,找到原來崔二侉子一行開設小店的位置。根據筆記記載,從小店到昭陵寶頂的盜洞為直線挖掘,共計約九百米長,而昭陵真塚則在昭陵寶頂正東,距最近盜洞處為一百一十米左右。
整個陵區範圍要比原本想象的大,從下馬碑到正紅門這一段就有近三公裏長,而真正的陵寢主體寶城及周圍配合建築僅半公裏見方。下馬碑是王公大臣到此祭拜下馬之處,也就是所謂“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之所。從下馬碑一路走去,古木參天,甚是幽靜,沿途建有華表、石牌坊等建築,隻是這麼多年來,陵道已頗為破舊。
陵道盡頭是正紅門,四周修有紅色圍牆,走到這裏才算真正進入陵區。正紅門四周設有更衣廳、宰牲廳等建築,是當年專門準備祭祀慶典之用。大夥兒從正紅門進入陵區,此處方磚鋪地、遍布鬆柏,往裏麵去,兩旁先是左右一對華表,其後是每旁六座,兩邊共一十二座石象生,有石像、石駱駝、石馬、石麒麟,不一而足,均雕刻得栩栩如生、莊嚴威武。
過了碑亭,再穿儀仗房、茶膳房等建築,這才算真正到了陵寢主體——方城。整座方城四周修有城牆,牆上設垛口,大概是一個長五百米、寬三百米的長方形結構。進入方城,兩側有東西配殿,正前盡頭是隆恩殿。隆恩殿後,兩側分別是石五供及二柱門,再往裏走,便是昭陵最後一座地麵建築——寶城了。
四人買過門票後,沿台階登上寶城,向南遠望,整個沈陽城盡收眼底,俯視低瞧,巨大的陵區就在腳下。大夥兒所站之處,身後是昭陵寶頂,再往後是隆業山,四圍便是一望無際、古木參天的林區。
按照四人的分析,崔二侉子當年用來掩飾的小店一定不會在陵區之內,但要想確切找到當年盜洞掘進的路線,也要向他們當年一樣,從寶頂位置開始觀察測量。按照曾老的記錄,小店就在陵墓東南方向一公裏左右。四人在寶城上四下觀察了一番,寶城東南方向全部是茂密之極的樹林,從寶頂向東南方向一公裏的地方已出了陵區,不過依舊枝高林密,尚在密林之中。
測量的方法大夥兒在來時路上早已商量好。非常簡單,如果直接向東南方向測量,行進路線會被寶城及陵園圍牆及眾多建築擋住,所以高陽在火車上就畫好了一張草圖。根據勾股定理,既然確認東南方向的距離是九百米,也就是等邊直角三角形斜邊是九百米,計算之後便可得出,兩個直角邊應該是九百米平方後除以二,之後再開根號,大約是六百三十五米。
也就是說大家隻要從寶頂開始,先向正南方行進六百三十五米,之後再向正東方向行進六百三十五米,這一處地點就應該在當年的小店左邊了。出門之前,大夥兒已將四人行走的步長進行了精確測量,隻要最後平均,取折中點即可。況且大夥兒手上還有曾老筆記中對小店周邊環境的詳細描述,相信找到當年小店的大致位置絕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