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善書,尤工行、楷,論者以為妙絕。後謂荀攸曰:“昔魯莊多伎藝,齊人作《猗嗟》刺之,今似無聞。”
攸對曰:“魯莊能多伎藝,不能得子之道,是以齊人刺也。陛下若失道,自有大臣諍諫,何慮為?”[3]
帝曰:“智者防微杜漸,憂於未萌,且可勵風俗。”
攸曰:“反者道之動。今上下一心,勵精圖治,賢良方正之士充盈於朝,是謂不教而教。若夫耳目不明,言路閉塞,豈以今朝為鑒?故知其症結非在言路不開,在逸豫享樂也。”
帝深許之,賜錦三十匹,親書於屏,其虛懷省身大抵類此。
——《太祖文皇帝實錄》[4]
建平之政,一言以蔽之,曰“致君可愛,致民可畏”。[5]
——《建平政要》
作者有話要說:【注1】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魏征 《諫太宗十思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成湯·盤銘(商朝開國君主成湯銘刻在浴盤上告誡自己的文字,事載於《禮記》。另,古人稱盆為盤,浴盤即浴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唐太宗:“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及此,不覺惕然震懼。”
這種從不奴化民心,時刻自勉自省的態度可謂冠絕曆代帝王,一舉開創貞觀之治,為其後的永徽之治、開元盛世奠定堅實基礎。
【注2】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告子》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蔽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於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魏徵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理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內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曆數,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雲:‘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貞觀政要·卷一·政體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