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君子

來源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應用治腸道蛔蟲:使君子肉(炒黃),成人每次10~20粒;小兒每歲每次1粒半,總量不超過20粒。睡前嚼食,每天1次,連服3天。

2.鴉膽子

來源為若木科植物鴉膽子的果實。

應用治阿米巴痢疾: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可以吞服鴉膽子仁,每次15粒,每天3次,飯後服用,連用7天至10天。兒童劑量酌減。

3.苦楝子

來源為楝科植物楝的果實。

應用治頭癬:可用苦楝子粉(剖開,去核,用肉,微炒至深黃色,不要炒焦,再研成細粉)15克,熟豬油(或凡士林)30克,共調成糊狀藥膏。先將患者頭上的殘餘頭發全部清除,再將膿、血、痂疤徹底清洗,洗淨後再用食鹽泡溫開水洗,或用明礬泡溫開水洗也可以,洗淨後用消毒藥棉或紗布拭幹,塗上藥膏,用力摩擦使藥力潤透。每日清洗,每日換藥一次,外麵不要用布包紮或戴帽子,應該讓它暴露。一般塗藥5~10多天,可以見效。如藥膏不夠用,可以隨時調製。

4.補骨脂

來源為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果實。分布於河南、山西、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四川等地。

應用治白癜風:補骨脂30克,放75%酒精90克,浸泡7天,取液擦患處,每日1次。

5.山茱萸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實。

應用治老年人體弱,小便頻數:可每天用山茱萸肉9克,加水一碗半,煎成濃汁小半碗,分2次服,連服1~2星期。

6.吳茱萸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接近成熟的果實。

應用治胃寒氣逆,嘔吐清水,吞酸等症:吳茱萸研末,每次服3克,溫開水吞服。

7.五味子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實。

應用治失眠:可用五味子120克,炒熟研成末,泡在燒酒(白幹)300克中,裝入瓶內,瓶蓋塞緊,每天搖蕩1次,共一個月,取出上麵澄清部分,顏色有些像葡萄酒,去渣,即為40%的五味子酊。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茶匙,約合2.5毫升,可用開水衝服,連服2星期至1個月。

8.馬兜鈴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果實。

應用治腸熱痔瘡下血:馬兜鈴15克,水煎服。

9.麥芽

大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幹燥而得。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應用治婦人斷奶,治因乳汁停積乳房而脹痛。一般用量10~15克。

注意:婦女哺乳期禁服,孕婦、無積滯者慎服。10.浮小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幹燥輕浮癟瘦的果實。

應用用於體虛多汗(自汗、盜汗):取浮小麥適量,炒為末,米湯送服,或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