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倫理學及道德人假說(1 / 2)

本書重點討論的是規範倫理學,它是現代社會中與高度法製化、製度化相適應的倫理學體係。規範倫理學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它為對道德課題進行個人或社會的理性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有效工具。它假設社會上存在著具有一定道德素質的人,能夠明辨是非、區分善惡,因此倫理學理論本身並不能也無須改善任何人的道德水平,其目標在於促進智識思考,通過引發討論,幫助人們認識一係列倫理概念和理論命題,在理論指導下進行道德推理,實現自身價值理念的明晰化,通過建立規範的方式來思考和分析道德課題。

隨著人類社會越來越強調一種在與他人的開放性競爭中達成自己的目標的個人理想,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及群體、公共利益之間的衝突就走上了前台。《道德情操論》堪稱西方倫理學和道德哲學發展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在此書中,亞當·斯密以同情心為基礎,搭建起一個由“同情共感”構建的理解人類社會的理論框架。他指出,“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的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的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正是這種多同情別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這種抑製自私和樂善好施的感情,構成了盡善盡美的人性。”這就是道德人道德人假說,包含了同情共感與自我節製。這種情感互動和自我治理是人類最基本、最樸素的情感,與人類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樣,絕不僅僅隻有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

亞當·斯密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人們在相互關係中彼此互相換位思考的心理活動機製,並以此來分析社會道德秩序的形成機理。在一個經典的實驗裏,研究者在紐約市的大街上丟下一些內有證件和少量現金的錢包,結果有近乎半數的錢包被歸還,而且內裏的現金亦分文不少。理解歸還錢包的行為對那些撿到它們的人可能有怎樣的好處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猜測大多數人歸還錢包的原因或者是出於反對將他人財物據為己有的道德規範,或者就是出於為失主的考慮,這正是《道德情操論》所鼓勵的人類的同情心和自律行為。

基於人的本性中這種利他的特征,道德人道德人的概念內涵包含以下三個方麵:

(1)利他。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會在後天逐漸形成和發展利他傾向。

(2)理性。人的理性(包括理性計算、理性的預期及理性的自我利益的追求)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人的理性行為,並不自然和必然就意味著追求個人直接利益的最大化。人的自利行為是理性的,道德行為也是理性的。這裏將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進行了擴展,即利己的行為是理性的,動機上利他的行為同樣也是理性的選擇。

本書重點討論的是規範倫理學,它是現代社會中與高度法製化、製度化相適應的倫理學體係。規範倫理學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它為對道德課題進行個人或社會的理性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有效工具。它假設社會上存在著具有一定道德素質的人,能夠明辨是非、區分善惡,因此倫理學理論本身並不能也無須改善任何人的道德水平,其目標在於促進智識思考,通過引發討論,幫助人們認識一係列倫理概念和理論命題,在理論指導下進行道德推理,實現自身價值理念的明晰化,通過建立規範的方式來思考和分析道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