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使真如你所說,將有文言白話之爭,我以為也該是爭的終結,而非爭的開頭,因為《甲寅》不足稱為敵手,也無所謂戰鬥。
——《答KS君》,《華蓋集》,《全集3》
蔡元培
太史之類,不過傀儡,其實是不在話下的。……我以為該太史在中國無可為。
——《致章廷謙br1927年12月9日》,《全集11》
蔡先生確是一個很念舊知的人,……
——《致章廷謙br1930年3月27日》,《全集12》
陳獨秀
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麵豎一麵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裏麵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憶劉半農君》,《且介亭雜文》,《全集6》
這裏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南腔北調集》,《全集4》
胡適
今天寄到一本《紅玫瑰》,陳西瀅和淩叔華的照片都登上了。胡適之的詩載於《禮拜六》,他們的像見於《紅玫瑰》,時光老人的力量,真能逐漸的顯出“物以類聚”的真實。
——《兩地書·一二一》,《全集11》
看在上海的情形,蕭是確不喜歡人歡迎他的,但胡博士的主張,卻別有原因,簡言之,就是和英國紳士(英國人是頗嫌蕭的)一鼻孔出氣。他平日所交際恭維者何種人,而忽深惡富家翁耶?
——《致台靜農br1933年3月1日》,《全集12》
但有一件事,好像我們這裏的智識者們確是明白起來了,這是可以樂觀的。對於什麼言論自由的通電,不是除胡適之外,沒有人來附和或補充麼?這真真好極妙極。
——《致楊霽雲br1934年12月16日》,《全集12》
新月博士常發謬論,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氣,南方已無人信之。
——《致曹靖華br1936年1月5日》,《全集13》
征服中國民族的心,這是胡適博士給中國之所謂王道所下的定義,然而我想,他自己恐怕也未必相信自己的話的罷。在中國,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有曆史癖和考據癖”的胡博士,該是不至於不知道的。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且介亭雜文》,《全集6》
錢玄同
疑古玄同,據我看來,和他的令兄一樣性質,好空談而不做實事,是一個極能取巧的人,他的罵詈,也是空談,恐怕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他自己的話,世間竟有傾耳而聽者,因其是昏蟲之故也。
所以,即使真如你所說,將有文言白話之爭,我以為也該是爭的終結,而非爭的開頭,因為《甲寅》不足稱為敵手,也無所謂戰鬥。
——《答KS君》,《華蓋集》,《全集3》
蔡元培
太史之類,不過傀儡,其實是不在話下的。……我以為該太史在中國無可為。
——《致章廷謙br1927年12月9日》,《全集11》
蔡先生確是一個很念舊知的人,……
——《致章廷謙br1930年3月27日》,《全集12》
陳獨秀
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麵豎一麵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裏麵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憶劉半農君》,《且介亭雜文》,《全集6》
這裏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南腔北調集》,《全集4》
胡適
今天寄到一本《紅玫瑰》,陳西瀅和淩叔華的照片都登上了。胡適之的詩載於《禮拜六》,他們的像見於《紅玫瑰》,時光老人的力量,真能逐漸的顯出“物以類聚”的真實。
——《兩地書·一二一》,《全集11》
看在上海的情形,蕭是確不喜歡人歡迎他的,但胡博士的主張,卻別有原因,簡言之,就是和英國紳士(英國人是頗嫌蕭的)一鼻孔出氣。他平日所交際恭維者何種人,而忽深惡富家翁耶?
——《致台靜農br1933年3月1日》,《全集12》
但有一件事,好像我們這裏的智識者們確是明白起來了,這是可以樂觀的。對於什麼言論自由的通電,不是除胡適之外,沒有人來附和或補充麼?這真真好極妙極。
——《致楊霽雲br1934年12月16日》,《全集12》
新月博士常發謬論,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氣,南方已無人信之。
——《致曹靖華br1936年1月5日》,《全集13》
征服中國民族的心,這是胡適博士給中國之所謂王道所下的定義,然而我想,他自己恐怕也未必相信自己的話的罷。在中國,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有曆史癖和考據癖”的胡博士,該是不至於不知道的。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且介亭雜文》,《全集6》
錢玄同
疑古玄同,據我看來,和他的令兄一樣性質,好空談而不做實事,是一個極能取巧的人,他的罵詈,也是空談,恐怕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他自己的話,世間竟有傾耳而聽者,因其是昏蟲之故也。
——《致章廷謙br1930年2月22日》,《全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