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廣武地理位置與得名(1 / 2)

巍巍邊塞雄關,蜿蜒長城內外,座座古城古堡,相伴戰爭的鐵騎煙火而生。新廣武也於邊關頻繁的戰事中興起。新廣武原名廣武營,又稱“南口”,在雁門關北10公裏處。現從殘留的遺跡依稀看出當年軍事城堡的規模。新廣武比舊廣武地勢更為險要,更有利於作戰。新廣武旁邊兩山對峙,中置營城,為雁門關守衛重地。明洪武七年(1374)重建,萬曆三年(1575)複修。據《明史·地理誌》載:“有雁門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之於北關,置之於廣武營城。”明初建城時,隻用於屯兵。而當時十八道彎的雁門關,山路陡峭難於行走,經常做生意之人,運輸方法隻用車拉、騾子馱和人背。每到雁門關腳下,一是人乏馬困,二是平地運輸的貨物要想運到山頂,必須有接站的人和牲口才能到達。因此,雁門關山腳下,接站和開店的人越住越多,屯兵住所變為民居。

廣武因地處雁門關外,依勾注山險,雄踞內長城之北,轄控18處險要隘口,曆史上曾是趙戰樓煩、漢逐匈奴、唐禦突厥、宋抗遼金、明擊瓦剌等戰爭屯兵重地。也曾是匈奴、突厥、回紇、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南進中原必爭的軍事要地和通道。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許多大大小小戰事多發生在這裏,總計4700餘次。曆代出名的將領,如趙國良將李牧,駐守雁門數十年,於此處屯兵抗擊北狄,現在雁門關內還留有李牧所建靖邊寺;秦朝蒙恬,出雁門修長城北擊胡;漢朝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也多次馳騁長城內外,在此帶兵抗擊匈奴,為開拓北疆,譜寫出一曲曲壯懷激烈的凱歌。隋唐時尉遲恭從這裏走出,走進人們的心裏;唐薛仁貴多次在雁門出擊突厥。宋遼大戰時,宋占雁門關,遼占廣武城,宋朝大將楊業曾多次從廣武的東西陘口出兵,出奇製勝,大敗遼兵。楊家將的很多故事,大多出於此處。由於重要的戰略位置,曆代眾多帝王也曾光臨此地,留下了足跡。盡管他們沒有給當地芸芸百姓帶來浩蕩皇恩,但給本來神秘而謎麵多多的廣武更添濃厚色彩。

廣武緣何得名,與其曆史有關。一說廣武之名源於秦末漢初李左車的封號廣武君。李左車是戰國時期守邊良將李牧之孫,秦末因助趙王複國有功,被封為廣武君。封地即今山陰廣武一帶。後李左車為漢謀劃以聲勢爭取燕齊之地,韓信用其策,兵不血刃取得燕地,漢初李左車封地依舊。廣武最早當為“廣武君封地”之略稱。

一說因地居軍事要衝,是多次大戰的中心,為廣聚武將之地;也說因地理位置處於塞外高原,在冷兵器時代,是一廣闊的武戰場,故取意廣武。總之,這兩者均含有大戰之意。

巍巍邊塞雄關,蜿蜒長城內外,座座古城古堡,相伴戰爭的鐵騎煙火而生。新廣武也於邊關頻繁的戰事中興起。新廣武原名廣武營,又稱“南口”,在雁門關北10公裏處。現從殘留的遺跡依稀看出當年軍事城堡的規模。新廣武比舊廣武地勢更為險要,更有利於作戰。新廣武旁邊兩山對峙,中置營城,為雁門關守衛重地。明洪武七年(1374)重建,萬曆三年(1575)複修。據《明史·地理誌》載:“有雁門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之於北關,置之於廣武營城。”明初建城時,隻用於屯兵。而當時十八道彎的雁門關,山路陡峭難於行走,經常做生意之人,運輸方法隻用車拉、騾子馱和人背。每到雁門關腳下,一是人乏馬困,二是平地運輸的貨物要想運到山頂,必須有接站的人和牲口才能到達。因此,雁門關山腳下,接站和開店的人越住越多,屯兵住所變為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