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沮喪失落的時候,我們對一切感到乏味,生活的天空陰雲密布,看什麼都不順眼,像T恤衫上印著的:別理我,煩著呢!生活中有很多時候令我們心情不好。麵對高考落榜,麵對失戀,麵對解釋不清的誤會,我們的確不易很快地超脫。但是人有逆反心理,更多的時候是“多雲轉睛”,憂鬱被生氣勃勃的憧憬所取代。煩些什麼?你的敵人就是你自己,戰勝不了自己,沒法不失敗;想不開、鑽死胡同,全是自己所為。
沮喪的時候,退歸你生活的角落,去充電、打氣。選一盒錄音帶、京劇、越劇、歌曲、樂曲什麼都成,邊聽邊練毛筆字,書寫龔自珍的乙亥雜詩“霜豪擲罷倚天寒”,多帶勁!“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多親切!你還是發泄一下,那就大聲唱出來:“我站在冽冽風中,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看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誰是天下英雄……”(取自歌曲《霸王別姬》)漸漸地排譴了沮喪,煥發了新的振奮激情,環視四周,發現一切正常,你的消沉、你的低落、你的怨憤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如此,何不讓自己回歸正常?憑什麼總跟自己過不去呢?!試試看,每天吃一顆糖,然後告訴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是甜的!
有時候,我們要對自己殘忍一點,不必過分縱容自己的哀憐,“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走出去或登到頂上去,你會看到另一番景象:“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我們看清了自己,再來看生活,也許多了幾分寬容在裏麵,生活本身,並不是可以實現所有幻想的萬花筒,生活和我們是相互選擇的,不該過分計較生活的失言,生活本來就沒有承諾過什麼。它所給予的,並不總是你應當得到的,而你所能取得的,是憑你不懈的真誠和執著所能得到的。
人類以熱愛生命為目的,人類中卻有另一部分人以獵取生命為職業,一位德國作家兼心理醫生,維克多·費蘭克,回憶自己住納粹集中營的生活時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正是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且有目的。……那一刻我所身受的一切苦難,從遙遠的科學立場看來,全都變得客觀起來。我就用這種辦法把自己超越;在困厄的處境,我把所有的痛苦與煎熬當成前塵往事,並加以觀察,這樣一來,我自己以及我所受的苦難全變成我手上一項有趣的心理學研究題目了。”這種方式值得借鑒。當我們憑窗而坐,靜觀一本關於戰爭或其它的書時,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快活,不滋潤?
原諒生活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原諒生活,不是可以淡漠所有的不公,不是為了超脫凡世的恩怨,而是要正視生活的全麵,以緩解和慰藉深深的不幸。相信生活,才能原諒生活,如果你的桅杆折斷,不論是你自己的錯,還是生活的錯,都不該再悲哀地守著蕩舟的孤獨。
請重新支起新的桅杆!
原諒生活,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43.聞過則改
一個人的過失和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客觀存在的規律,重要的是要正視它,即“聞過則喜”,並且勇於改正它,即“聞過則改”。此不失為精明的處事為人之道。
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之中,每日每時都要處理許多人際交往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要麼由於經驗不足、情勢不明,要麼有意無意地把事情弄成僵局,甚至招致失敗,犯下這樣或那樣程度不同的過失和錯誤,害己殃人。錯誤和過失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對待過失和錯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像孔子所言,“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就是說要勇於改過。因為“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春秋》)可見,孔子非常重視“改過”的行為。《史記·孔子世家》說:“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意思是說,君子能認識錯誤,承認錯誤,態度誠懇;小人對自己的錯誤,則往往虛偽地掩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過飾非”。這種掩飾過失和錯誤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應該看到,過失和錯誤對任何人都在所難免,隻要知過能改,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質的表現,行走於世也便容易了。
古語講:“朝聞過而夕改之。”曆史上許多明智之士或達官貴人,當他們犯了過失和錯誤之後,一旦覺察,就主動地認錯,積極地改過,從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賴。《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了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負荊請罪”這一成語也家喻戶曉。廉頗處世,起初缺乏全局觀念,計較個人名利,意氣用事,與藺相如比職位高低,並散布閑言中傷他,這是廉頗的過失。而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不計個人恩怨得失,甘願忍受屈辱,不與廉頗爭鋒,表現了他的寬宏大量和高尚品格,深受人們的讚揚。然而,廉頗負荊請罪也同樣被傳為佳話。他雖有過失,但當他一旦認識了錯誤之後,能堅決改正,這就說明他不僅是戰場上的猛將,而且是生活中的勇士。要知道,改過是需要勇氣的,更何況他一位名將。毫無疑問,廉頗的精神,同樣值得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