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危機發生初期,國民政府正忙於“剿共”之際。據張國燾回憶:“1932年5月,蔣介石在武漢組成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旋即製定了作戰計劃,調集了約50萬兵力,等於我們紅四方麵軍力量的二十倍,企圖圍攻消滅我們。”同時,蔣組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及湖南的國民黨軍隊,牽製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為大舉進攻中央蘇區作準備。10月,蔣結束對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的圍剿後,重點轉移至中央蘇區根據地。1933年1月1日,國民黨軍隊對贛南中共軍隊開始了第四次圍剿。
正當“剿共”之時,1933年初,日軍攻陷山海關,實現了從側翼牽製中國長城一線及熱河守軍的態勢,侵略鋒芒直指熱河。1月4日,蔣介石自記雪恥條曰:“餘必使倭寇敕平,國恥刷雪也。”蔣電告北平軍分會張學良代委員長:“榆關既失,情勢愈重,不可以尋常視之,此後倭必以真麵目攻取平津,我方不能不迅下決心,從速處置。”國民政府外交部為日本侵占山海關,提出了嚴重抗議,並發表宣言,希望國際聯盟迅速製裁日本侵略。1月7日,蔣介石由杭州返抵南京,與中央大員會商應對方略。蔣認為:“倭此次目的,乃為牽製我派軍進駐熱河,及見我軍如計入熱,不為所製,則彼之企圖已為我所粉碎,此後彼必惱羞成怒,繼續擾亂華北,或見機而止,以期了結榆案。如後之說,除其自動退出榆關外,不能遷就,唯此時終須先使平津安全為第一也。”即使解決榆關問題,蔣料定日軍仍必侵占熱河,謂:“非與之一戰,對內對日,皆不能解決也。”1月11日,駐日公使蔣作賓電蔣介石,報告日軍急欲取熱河及擾亂平津情形,“倘中國真行抵抗,或可稍斂其鋒”。日軍部聲明熱河為“滿洲國”領域,決定入侵。2月9日,日本陸軍省明確發表聲明:“日軍之進攻熱河,係在維護滿洲國內部的治安……斷非日軍之侵華戰爭。”要求國軍退出熱河。對此,蔣介石表示:“與倭寇無談話餘地,成敗利鈍不足計,餘決擬北上與之一戰。”
若蔣介石親自率軍北上對日作戰,則“剿共”仍否繼續,是兩者兼顧抑或何者優先,需要細致思量。從蔣對共產黨革命根據地的圍剿言之,前兩次因輕敵或作戰缺陷而失敗的話,第三次“剿共”則因“九一八”事變發生導致半途而廢。換言之,蔣在外部危機加深之際,曾嚐試置抵抗外侮於優先選擇,盡管蔣並未在東北有切實可行的抵抗部署,但因此停止“剿共”使紅軍獲得了力量發展的良機。在第四次“剿共”方興未艾之際,“剿共”與抗日,蔣認為,“必舍其一,而專對其一”。但蔣不敢也不願重蹈因外患而終止“剿共”,導致共產黨武裝力量壯大之事複次出現。蔣思索此事:“如專對倭寇,則恐如明末之匪亂,以致覆亡。……唯以天理與人情,以及內外之現狀,以定輕重緩急之處置,則寇患已深,而匪患尚小,明知其匪患無窮,亦知非先安內不能攘外,但彼倭已急不可待,絕不能與我以安內息喘之機,故不能不對匪放寬一步……總之,匪患尚能控製,收放自如,主動在我,故今日之事,應以對倭為先也。”在外侮加重之際,蔣欲抽調部分“剿共”中央軍北上,將“剿共”任務留給兩廣地方部隊。1月21日,蔣電陳濟棠,要其抽調兩廣部隊入贛“剿共”,電文稱:“近來江西匪勢披猖,致抗日軍事,受其牽製,中擬於下星期先行赴贛,布置就緒,再轉而北行,以免將來兼顧不遑……”同時,蔣擬定了對日作戰方案。為使兩廣部隊參與“剿共”,蔣特派內政部長黃紹竑與訓練副監徐景唐奔赴廣州,親向陳濟棠、李宗仁等商議兩廣出兵江西,以便抽出中央軍北上。次日,蔣電令“剿匪”區內各省加緊訓練民團,令各“剿共”部隊限期肅清“殘匪”。顯然,蔣在“剿共”之時,抽調中央軍北上抗日,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抗日高於“剿共”的迫切需要。
熱河危機發生初期,國民政府正忙於“剿共”之際。據張國燾回憶:“1932年5月,蔣介石在武漢組成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旋即製定了作戰計劃,調集了約50萬兵力,等於我們紅四方麵軍力量的二十倍,企圖圍攻消滅我們。”同時,蔣組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及湖南的國民黨軍隊,牽製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為大舉進攻中央蘇區作準備。10月,蔣結束對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的圍剿後,重點轉移至中央蘇區根據地。1933年1月1日,國民黨軍隊對贛南中共軍隊開始了第四次圍剿。
正當“剿共”之時,1933年初,日軍攻陷山海關,實現了從側翼牽製中國長城一線及熱河守軍的態勢,侵略鋒芒直指熱河。1月4日,蔣介石自記雪恥條曰:“餘必使倭寇敕平,國恥刷雪也。”蔣電告北平軍分會張學良代委員長:“榆關既失,情勢愈重,不可以尋常視之,此後倭必以真麵目攻取平津,我方不能不迅下決心,從速處置。”國民政府外交部為日本侵占山海關,提出了嚴重抗議,並發表宣言,希望國際聯盟迅速製裁日本侵略。1月7日,蔣介石由杭州返抵南京,與中央大員會商應對方略。蔣認為:“倭此次目的,乃為牽製我派軍進駐熱河,及見我軍如計入熱,不為所製,則彼之企圖已為我所粉碎,此後彼必惱羞成怒,繼續擾亂華北,或見機而止,以期了結榆案。如後之說,除其自動退出榆關外,不能遷就,唯此時終須先使平津安全為第一也。”即使解決榆關問題,蔣料定日軍仍必侵占熱河,謂:“非與之一戰,對內對日,皆不能解決也。”1月11日,駐日公使蔣作賓電蔣介石,報告日軍急欲取熱河及擾亂平津情形,“倘中國真行抵抗,或可稍斂其鋒”。日軍部聲明熱河為“滿洲國”領域,決定入侵。2月9日,日本陸軍省明確發表聲明:“日軍之進攻熱河,係在維護滿洲國內部的治安……斷非日軍之侵華戰爭。”要求國軍退出熱河。對此,蔣介石表示:“與倭寇無談話餘地,成敗利鈍不足計,餘決擬北上與之一戰。”
若蔣介石親自率軍北上對日作戰,則“剿共”仍否繼續,是兩者兼顧抑或何者優先,需要細致思量。從蔣對共產黨革命根據地的圍剿言之,前兩次因輕敵或作戰缺陷而失敗的話,第三次“剿共”則因“九一八”事變發生導致半途而廢。換言之,蔣在外部危機加深之際,曾嚐試置抵抗外侮於優先選擇,盡管蔣並未在東北有切實可行的抵抗部署,但因此停止“剿共”使紅軍獲得了力量發展的良機。在第四次“剿共”方興未艾之際,“剿共”與抗日,蔣認為,“必舍其一,而專對其一”。但蔣不敢也不願重蹈因外患而終止“剿共”,導致共產黨武裝力量壯大之事複次出現。蔣思索此事:“如專對倭寇,則恐如明末之匪亂,以致覆亡。……唯以天理與人情,以及內外之現狀,以定輕重緩急之處置,則寇患已深,而匪患尚小,明知其匪患無窮,亦知非先安內不能攘外,但彼倭已急不可待,絕不能與我以安內息喘之機,故不能不對匪放寬一步……總之,匪患尚能控製,收放自如,主動在我,故今日之事,應以對倭為先也。”在外侮加重之際,蔣欲抽調部分“剿共”中央軍北上,將“剿共”任務留給兩廣地方部隊。1月21日,蔣電陳濟棠,要其抽調兩廣部隊入贛“剿共”,電文稱:“近來江西匪勢披猖,致抗日軍事,受其牽製,中擬於下星期先行赴贛,布置就緒,再轉而北行,以免將來兼顧不遑……”同時,蔣擬定了對日作戰方案。為使兩廣部隊參與“剿共”,蔣特派內政部長黃紹竑與訓練副監徐景唐奔赴廣州,親向陳濟棠、李宗仁等商議兩廣出兵江西,以便抽出中央軍北上。次日,蔣電令“剿匪”區內各省加緊訓練民團,令各“剿共”部隊限期肅清“殘匪”。顯然,蔣在“剿共”之時,抽調中央軍北上抗日,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抗日高於“剿共”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