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為了強調“善人是富”中的賓語“善人”,將其提前,並在動詞和提前的賓語之間加助詞“是”。2.“予小子履”是複指詞組,充當主語;“朕躬”也是複指詞組,作主語、賓語。3.“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中的“敢”是謙敬副詞,相當於“冒昧地”、“大膽地”。“有罪不敢赦”中的“敢”是能願動詞,意思是有膽量做某事。4.“四海困窮”句的①②分句間是假設關係的複句;“天之曆數”句的①②分句之間是因果關係;“周有大賚”句的①②分句之間也是因果關係;“謹權量”與“興滅國”句的①②分句之間都是條件關係;“朕躬有罪”句的①②分句之間都是假設關係。
20.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語法分析】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①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②斯[不亦]泰而[不]驕乎?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②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說:“怎樣才可以做官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給百姓恩惠而自己無所耗費;勞苦百姓而他們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安靜矜持而不驕傲;威嚴而不凶猛。”子張說:“什麼叫給百姓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就著對百姓有利的事情而讓他們獲利(即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給百姓恩惠而自己無所耗費嗎?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他們又會怨恨誰呢?追求仁義便得到了仁義,還貪圖什麼呢?君子對人,無論人數多少,無論勢力大小,都不敢怠慢他們,這不就是安靜矜持而不驕傲嗎?君子使自己衣冠端正,目不邪視,一副莊重的樣子,人見了就敬畏他,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殘暴;不加告誡隻看犯罪的結果叫做欺壓;政令疏於督促而突然限期叫做殘害;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二、1.為了強調“善人是富”中的賓語“善人”,將其提前,並在動詞和提前的賓語之間加助詞“是”。2.“予小子履”是複指詞組,充當主語;“朕躬”也是複指詞組,作主語、賓語。3.“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中的“敢”是謙敬副詞,相當於“冒昧地”、“大膽地”。“有罪不敢赦”中的“敢”是能願動詞,意思是有膽量做某事。4.“四海困窮”句的①②分句間是假設關係的複句;“天之曆數”句的①②分句之間是因果關係;“周有大賚”句的①②分句之間也是因果關係;“謹權量”與“興滅國”句的①②分句之間都是條件關係;“朕躬有罪”句的①②分句之間都是假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