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香堂西鄰的倚玉軒,與船舫形的香洲遙相對,而北麵的斜坡上有一個荷風四麵亭,三者位在三個角度上,恰恰形成鼎足之勢,而三處都可觀蓮,因為都是麵臨蓮塘的。香洲貼近水邊,可以近觀,倚玉軒隔一條花街,可以遠觀;而荷風四麵亭翼然高處,可以俯觀,好在蓮花解意,婉孌可人,不論你走到那一麵,都可以讓你盡情觀賞的。穿過了曲橋,從假山上拾級而登,就見一座樓,叫做見山樓,憑北窗可以看山,憑南窗可以觀蓮,並且也可以遠觀遠香堂後的千葉蓮花了。
走進別有洞天,就到了園的西部,沿著起伏的曲廊向西行進,就看到一座美輪美奐的花廳,分作兩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庭中舊時種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羅就是山茶的別號,因以為名。另一半是三十六鴛鴦館,前臨池沼,養著文羽鮮豔的鴛鴦,成雙作對地在那裏戲水,悠然自得。池中種著白蓮,讓鴛鴦飄浮其間,構成了一個美妙的畫麵;正如宋代歐陽修詠蓮詞所謂:“葉有清風花有露,葉籠花罩鴛鴦侶”,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觀賞,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鴛鴦館,向北走過一條小橋,就到了留聽閣,窗戶掛落,都是精雕細刻,易剔透玲瓏。我們細細體味閣名,原來是從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古詩句上得來的。這個閣坐落在西部盡頭處,去蓮塘不遠,到了秋雨秋風的時節,坐在這裏小憩一會,自可聽到殘荷上淅淅瀝瀝的雨聲的。
【人物介紹】
周瘦鵑(1894—1968),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江蘇省蘇州市人。中學時代就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畢業後不久,即以寫作和翻譯為職業。1916年至1949年間,在上海曆任中華書局、《申報》、《新聞報》等的編輯和撰稿人,還主編過《禮拜六》周刊、《紫羅蘭》、《半月》、《樂觀月刊》等。解放後,一邊寫作,一邊以相當大的精力從事園藝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說《亡國奴日記》、《祖國之徽》、《南京之國》、《賣國奴日記》、《亡國奴家裏的燕子》等;散文集有《行雲集》、《花前瑣記》、《花前續記》和《花木叢中》。翻譯作品有《歐洲名家短篇小說叢刊》、《世界名家短篇小說集》。
遠香堂西鄰的倚玉軒,與船舫形的香洲遙相對,而北麵的斜坡上有一個荷風四麵亭,三者位在三個角度上,恰恰形成鼎足之勢,而三處都可觀蓮,因為都是麵臨蓮塘的。香洲貼近水邊,可以近觀,倚玉軒隔一條花街,可以遠觀;而荷風四麵亭翼然高處,可以俯觀,好在蓮花解意,婉孌可人,不論你走到那一麵,都可以讓你盡情觀賞的。穿過了曲橋,從假山上拾級而登,就見一座樓,叫做見山樓,憑北窗可以看山,憑南窗可以觀蓮,並且也可以遠觀遠香堂後的千葉蓮花了。
走進別有洞天,就到了園的西部,沿著起伏的曲廊向西行進,就看到一座美輪美奐的花廳,分作兩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庭中舊時種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羅就是山茶的別號,因以為名。另一半是三十六鴛鴦館,前臨池沼,養著文羽鮮豔的鴛鴦,成雙作對地在那裏戲水,悠然自得。池中種著白蓮,讓鴛鴦飄浮其間,構成了一個美妙的畫麵;正如宋代歐陽修詠蓮詞所謂:“葉有清風花有露,葉籠花罩鴛鴦侶”,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觀賞,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鴛鴦館,向北走過一條小橋,就到了留聽閣,窗戶掛落,都是精雕細刻,易剔透玲瓏。我們細細體味閣名,原來是從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古詩句上得來的。這個閣坐落在西部盡頭處,去蓮塘不遠,到了秋雨秋風的時節,坐在這裏小憩一會,自可聽到殘荷上淅淅瀝瀝的雨聲的。
【人物介紹】
周瘦鵑(1894—1968),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江蘇省蘇州市人。中學時代就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畢業後不久,即以寫作和翻譯為職業。1916年至1949年間,在上海曆任中華書局、《申報》、《新聞報》等的編輯和撰稿人,還主編過《禮拜六》周刊、《紫羅蘭》、《半月》、《樂觀月刊》等。解放後,一邊寫作,一邊以相當大的精力從事園藝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說《亡國奴日記》、《祖國之徽》、《南京之國》、《賣國奴日記》、《亡國奴家裏的燕子》等;散文集有《行雲集》、《花前瑣記》、《花前續記》和《花木叢中》。翻譯作品有《歐洲名家短篇小說叢刊》、《世界名家短篇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