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裏荔枝上市的時候,大約正是在大地如火爐般熱烘著的五六月。這時,楊梅、李子等,已經漸漸過去,黃皮子、山梨等,又多俗而寡味,荔枝總算是一種當行出色的水果了。我們當日影已斜的午後,或銀月初上的黃昏,獨自的或多人的,坐在那清風徐來,綠蔭如蓋的樹下,吃著這一顆顆晶丸般的荔枝,比起古人“浮瓜沉李”的故事,不知誰要風韻得多?猶記得數年前曾以荔枝一筐,饋送某女郎,簡上附以詩雲:“眼前三百堪銷夏,纖指無勞雪藕絲。”實在的,這種風味即比之杜甫所盛稱的“公子凋冰人,佳人雪藕絲”,也何須多讓呢?
吾粵有著名的荔枝灣,其地荔枝夾岸,白蓮滿塘。相傳是南漢時候的昌華舊苑。每當夏季,荔枝繁結,避暑遊人,雲簇於此。我數年前客廣州,正值歲暮天寒,不是它輕紅高掛,招徠遊客的時候,所以無緣打槳一至其地,暢嚐所謂仙城風味。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有些可惜呢。
1925.7.19,寫於飽啖荔枝之後
【人物介紹】
鍾敬文(1903—2002),原名鍾譚宗,廣東海豐人。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家、現代散文作家。1922年畢業於海豐縣陸安師範。後到廣州嶺南大學半工半讀。1926年至1928年秋,在中山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積極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的研究和文藝創作。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山散記》。193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文科研究院學習,抗日戰爭後,先後被中山大學、香港達德學院聘為教授。解放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係教授、副教務長、科研室主任,並兼任北京輔仁大學教授。並當選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會長。創作了《一聲春雷》、《碧雲寺秋色》等散文,撰寫了《近代民間文學史略》。
我們這裏荔枝上市的時候,大約正是在大地如火爐般熱烘著的五六月。這時,楊梅、李子等,已經漸漸過去,黃皮子、山梨等,又多俗而寡味,荔枝總算是一種當行出色的水果了。我們當日影已斜的午後,或銀月初上的黃昏,獨自的或多人的,坐在那清風徐來,綠蔭如蓋的樹下,吃著這一顆顆晶丸般的荔枝,比起古人“浮瓜沉李”的故事,不知誰要風韻得多?猶記得數年前曾以荔枝一筐,饋送某女郎,簡上附以詩雲:“眼前三百堪銷夏,纖指無勞雪藕絲。”實在的,這種風味即比之杜甫所盛稱的“公子凋冰人,佳人雪藕絲”,也何須多讓呢?
吾粵有著名的荔枝灣,其地荔枝夾岸,白蓮滿塘。相傳是南漢時候的昌華舊苑。每當夏季,荔枝繁結,避暑遊人,雲簇於此。我數年前客廣州,正值歲暮天寒,不是它輕紅高掛,招徠遊客的時候,所以無緣打槳一至其地,暢嚐所謂仙城風味。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有些可惜呢。
1925.7.19,寫於飽啖荔枝之後
【人物介紹】
鍾敬文(1903—2002),原名鍾譚宗,廣東海豐人。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家、現代散文作家。1922年畢業於海豐縣陸安師範。後到廣州嶺南大學半工半讀。1926年至1928年秋,在中山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積極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的研究和文藝創作。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山散記》。193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文科研究院學習,抗日戰爭後,先後被中山大學、香港達德學院聘為教授。解放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係教授、副教務長、科研室主任,並兼任北京輔仁大學教授。並當選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會長。創作了《一聲春雷》、《碧雲寺秋色》等散文,撰寫了《近代民間文學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