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語言學家阿貝爾(Abel,1884)那裏獲得這種知識,他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人與人之間使用雙關語互相說話會產生誤會。相反,說話者內心的意圖,究竟是正還是反,都可以通過說話者的聲調和姿勢,以及整個講話的情境推測而定。在文字作品中,不存在姿勢,它被並不試圖講話的插圖所取代。例如,采取文字keen一詞,可以附上一張下跪圖,表示其意為“弱”,而附上一張直立者的圖,則表示“強”。這樣,盡管聲音和符號意義不很明確,但我們卻可避免誤解。
古老的表達係統如最古老的語言形式,在很多方麵表現出其模糊性,這在我們的現代作品中是不能容忍的。這樣,在一些閃米特文字中(Semitibsp;scripts)多出現子音,而省去母音,則須由讀者自己根據其所知和上下文關係加以補充。象形文字盡管不完全如此,但也十分相似。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古埃及文字我們至今仍弄不懂。這種神聖的古埃及文字甚至還在其他方麵存在著不確定性。
例如,一幅圖畫究竟應自左向右看,或者是自右向左看,這都由作者自己任意決定。作者還可任意地把圖畫排成直行,如果把題詞刻到相對較小的物品之上,作者則更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物品的地位,來改變符號的排列次序。無疑,古埃及文字的最令人頭疼的地方在於它的文字之間不留間隔。各頁上的圖畫之間的距離相等,一般來說,人們很難確定一個符號究竟是前麵文字的結尾,還是新一句的開頭。相反,在波斯的楔形文字中,用斜線來分隔單詞。
一種十分古老的語言文字是漢語,它至今仍為4億人使用。你們不要以為我懂漢語,我隻是因為想要從中發現與夢的不確定性相類似的東西,才對它多少有點了解。我並沒有失望。漢語語言中充滿了這種不確定性的例子,這使我們感到吃驚。眾所周知,漢語由許多表示音節的音組成,有單音,還有合成的複音。其中一種主要的方言隻有約400種這樣的音。然而,由於這種方言有約四千個字,那麼每一個音平均約有十種不同的意義——有些多一點,而有些則相應地少一些。
有很多避免意義不明確的方法,因為人們不能通過上下文來推斷出講話者試圖用語言向聽眾所傳達的意義究竟是這十種中的哪一種。這些方法從總體來說包括:將兩音合成一個字和四聲的運用。更有趣的是,從我們的對比的觀點來看,這種語言實際上沒有語法。很難說這些單個音節的字究竟是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而且其語尾沒有變化,來表明其性(gender),數(number),詞尾變化(termination),時態(ten)或語態(mood)等等。
我們從語言學家阿貝爾(Abel,1884)那裏獲得這種知識,他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人與人之間使用雙關語互相說話會產生誤會。相反,說話者內心的意圖,究竟是正還是反,都可以通過說話者的聲調和姿勢,以及整個講話的情境推測而定。在文字作品中,不存在姿勢,它被並不試圖講話的插圖所取代。例如,采取文字keen一詞,可以附上一張下跪圖,表示其意為“弱”,而附上一張直立者的圖,則表示“強”。這樣,盡管聲音和符號意義不很明確,但我們卻可避免誤解。
古老的表達係統如最古老的語言形式,在很多方麵表現出其模糊性,這在我們的現代作品中是不能容忍的。這樣,在一些閃米特文字中(Semitibsp;scripts)多出現子音,而省去母音,則須由讀者自己根據其所知和上下文關係加以補充。象形文字盡管不完全如此,但也十分相似。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古埃及文字我們至今仍弄不懂。這種神聖的古埃及文字甚至還在其他方麵存在著不確定性。
例如,一幅圖畫究竟應自左向右看,或者是自右向左看,這都由作者自己任意決定。作者還可任意地把圖畫排成直行,如果把題詞刻到相對較小的物品之上,作者則更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物品的地位,來改變符號的排列次序。無疑,古埃及文字的最令人頭疼的地方在於它的文字之間不留間隔。各頁上的圖畫之間的距離相等,一般來說,人們很難確定一個符號究竟是前麵文字的結尾,還是新一句的開頭。相反,在波斯的楔形文字中,用斜線來分隔單詞。
一種十分古老的語言文字是漢語,它至今仍為4億人使用。你們不要以為我懂漢語,我隻是因為想要從中發現與夢的不確定性相類似的東西,才對它多少有點了解。我並沒有失望。漢語語言中充滿了這種不確定性的例子,這使我們感到吃驚。眾所周知,漢語由許多表示音節的音組成,有單音,還有合成的複音。其中一種主要的方言隻有約400種這樣的音。然而,由於這種方言有約四千個字,那麼每一個音平均約有十種不同的意義——有些多一點,而有些則相應地少一些。
有很多避免意義不明確的方法,因為人們不能通過上下文來推斷出講話者試圖用語言向聽眾所傳達的意義究竟是這十種中的哪一種。這些方法從總體來說包括:將兩音合成一個字和四聲的運用。更有趣的是,從我們的對比的觀點來看,這種語言實際上沒有語法。很難說這些單個音節的字究竟是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而且其語尾沒有變化,來表明其性(gender),數(number),詞尾變化(termination),時態(ten)或語態(mood)等等。
這樣,人們可能說這種語言隻由原材料組成,正如我們用來表達思想的語言因夢的工作還原成為材料,而不表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漢語中,對於不確定情況的判斷權往往留給聽眾,聽眾根據其理解和上下文關係來裁決。我曾注意到這樣一句漢語中的俗語:“少見多怪”,這是不難理解的,它的意思可以譯為“一個人所見得越少,那麼其所怪越多”。也可以譯為“見識少的人便不免有更多的驚怪”。這兩句話隻在文法結構上略有不同,我們不必在這兩種翻譯之間做出區分。盡管有這些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地說漢語不失為一種表達思想的很好的工具,可見,不確定性不一定必然會導致模棱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