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風格的研究(1 / 3)

所以一篇完成,就像花一般開得異常美好,節令一般來得異常適合。花開和節令遷流看來都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雨露的滋潤,土壤的榮養,日月的推移,氣候的轉換,中間費卻造物的幾許匠心啊。這便是“真與不奪”;換句話說,必須內裏充實,作起詩與文來才能“俯拾即是”,才能“著手成春”。如果內裏並不充實,也想信口開河,提筆亂揮,取得“自然”的美名,結果必然不成東西,徒然使自己後悔,供人家嘲笑;這便是“強得易貧”了。

他把這一點心得玩味了一會,眼光重又注射到書頁上,對於“含蓄”一品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精神”一品的“明漪絕底,奇花初胎”;“疏野”一品的“倘然適意,豈必有為”;“清奇”一品的“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委曲”一品的“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鵬風翱翔;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形容”一品的“風雲變態,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他都能深深地領會。他好似神遊於文藝的展覽會,那些展覽品完全脫去形跡,各標精神使他不得不驚歎於文藝界的博大和繁富。

他想起現代一班作家的作品:朱自清的稱得起“縝密”,周作人的可以說“自然”,茅盾的不愧為“洗練”,魯迅的應號作“勁健”。他又想起古昔文學家的作品:同樣是詞,而蘇辛的與溫飛卿的不同,蘇辛的“豪放”,而溫飛卿的“綺麗”;同樣是散文,而司馬遷的與陶淵明的不同,司馬遷“渾雄”,而陶淵明的“衝淡”。如果把讀過的一些散文、詩、詞,逐一給它們比擬,這近於什麼風格,那近於什麼風格,倒也是有味的事情呢。

但是他隨即想到司空圖的二十四品實在也未嚐不可增多,不然,何以王先生又曾提及還有人作《續詩品》及《補詩品》呢?既可以增補,當然也不妨減少或者合並。可見二十四品並非絕對的標準,又何能據此來衡量一切的作品。

況且,王先生提出的題目原是很寬廣的,隻說“對於文章的風格作一點研究,寫一篇筆記”罷了,並不曾教大家去判別讀過的文篇的風格呀。他這樣想著,便放下《詩品》,另取一份油印的選文在手。這是姚姬傳的《複魯絜非書》,王先生發給大家作為參考材料的。書中說道:

……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惟聖人之言統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柔分矣;值其時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子而降,其為文無弗有偏者。

其得於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穀,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鏐鐵;其於人也,如憑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之。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於人也,漻乎其如歎,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現其文,諷其音,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

所以一篇完成,就像花一般開得異常美好,節令一般來得異常適合。花開和節令遷流看來都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雨露的滋潤,土壤的榮養,日月的推移,氣候的轉換,中間費卻造物的幾許匠心啊。這便是“真與不奪”;換句話說,必須內裏充實,作起詩與文來才能“俯拾即是”,才能“著手成春”。如果內裏並不充實,也想信口開河,提筆亂揮,取得“自然”的美名,結果必然不成東西,徒然使自己後悔,供人家嘲笑;這便是“強得易貧”了。

他把這一點心得玩味了一會,眼光重又注射到書頁上,對於“含蓄”一品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精神”一品的“明漪絕底,奇花初胎”;“疏野”一品的“倘然適意,豈必有為”;“清奇”一品的“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委曲”一品的“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鵬風翱翔;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形容”一品的“風雲變態,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他都能深深地領會。他好似神遊於文藝的展覽會,那些展覽品完全脫去形跡,各標精神使他不得不驚歎於文藝界的博大和繁富。

他想起現代一班作家的作品:朱自清的稱得起“縝密”,周作人的可以說“自然”,茅盾的不愧為“洗練”,魯迅的應號作“勁健”。他又想起古昔文學家的作品:同樣是詞,而蘇辛的與溫飛卿的不同,蘇辛的“豪放”,而溫飛卿的“綺麗”;同樣是散文,而司馬遷的與陶淵明的不同,司馬遷“渾雄”,而陶淵明的“衝淡”。如果把讀過的一些散文、詩、詞,逐一給它們比擬,這近於什麼風格,那近於什麼風格,倒也是有味的事情呢。

但是他隨即想到司空圖的二十四品實在也未嚐不可增多,不然,何以王先生又曾提及還有人作《續詩品》及《補詩品》呢?既可以增補,當然也不妨減少或者合並。可見二十四品並非絕對的標準,又何能據此來衡量一切的作品。

況且,王先生提出的題目原是很寬廣的,隻說“對於文章的風格作一點研究,寫一篇筆記”罷了,並不曾教大家去判別讀過的文篇的風格呀。他這樣想著,便放下《詩品》,另取一份油印的選文在手。這是姚姬傳的《複魯絜非書》,王先生發給大家作為參考材料的。書中說道:

……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惟聖人之言統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柔分矣;值其時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子而降,其為文無弗有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