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204章:十二銅人
所以這樣一比較,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古代澆築的最大金屬就是那個僅僅五米多高的鐵獅子。其實還不對。在曆史上,還有記載有一些古代澆築的金屬比鐵獅子要大,而且大很多。我們看一段史料:《漢書•五行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這段史料中講了一個故事,說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的時候,在秦國出現了一件怪事,在海邊臨洮出現了十二個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巨人。據說,這是上天對秦始皇的警告,警告他如果恣意妄為,殘酷暴虐,必遭禍亂報應。結果在第二年,秦國非但沒有發生災難,反而合並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秦始皇便認為那十二個巨人是天兆祥瑞,便命令銷毀天下兵器,將那些兵器澆築成了十二個銅人。這十二個銅人,是被曆史上認為最大的金屬鑄造物。那麼,這十二個銅人有多大呢?根據史料記載,那些銅人“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長五丈,足屢六尺,皆夷狄服……”,按照這個算法,三丈合今8.12米,五丈合今13.7米,加上六尺的“足屢”,合今16.24米。“重各千石”、“鍾小者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萬斤”、“各重二十四萬斤”。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為秦代的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6.26克,這樣計算的話,一尊銅人最少要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這樣看來,曆史上最大的就是這個銅人了。那麼,這些銅人是怎麼鑄造出來的呢?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們竟然采用了人海戰術,最重真的就將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完成了。他們怎麼完成的呢?他們的采取的方法,後世稱為地坑法。
第六卷 第205章:地坑鑄鐵法
地坑法就是說,在地下挖個大坑,然後在大坑裏做一個模子,將銅汁灌入模子裏,等鑄成後挖出來就得了。但是,這樣又出來了一個問題還簡單,可是這些銅人太大運出來了。然後呢,他們又想出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就是,在地麵上修一個築台,在台子裏做一個模子,銅人鑄成後,將築台打爛,青銅器自然就下來了。這樣一來,這模子的問題就解決了,那麼又怎麼溶化銅水呢?後人根據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發現有巨大的鉗鍋殘片,這些坩堝可以盛銅液十多公斤。這樣推算起來,要想鑄造一個完整的銅人,大約需要三到五千套坩堝。那麼一個坩堝大約需要三五個人操作,光銅汁這一項就需要數萬人操作。而且這裏麵還存在了一個協作的問題,銅汁必須要一起倒入那個銅人的大模子裏才行,早一點,晚一點都不行。可是,上萬人操作那些坩堝,這是絕對不可能一起將銅汁倒入模子的。那麼,又將怎麼辦呢?他們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在銅人的模子上做了一個超大型的坩堝,那坩堝下有個漏鬥,可以讓銅汁順著漏鬥流到模子離去,這邊幾萬人源源不斷將銅汁倒入坩堝裏,坩堝下燒著大火,一直保持著銅汁是液狀,這樣才解決了銅汁一致倒入模子中,那些巨大的銅人才得以問世。那麼,我們再考慮一個問題,秦嶺深淵中的鐵樹有多高呢?從日記中的描述,包括我當時看到的場景來看,至少要有幾百米。幾百米?!可是我們已經知道了,鑄造一個十幾米的銅人,大約就需要幾萬人,還需要一個非常大的模子,一個非常大的坩堝。那麼,要是鑄造這樣一個幾百米的鐵樹,就要需要幾十萬人共同協作最後還要整個開鑿出來一座山作為模子,還要準備一個大約有幾十層樓那樣高的坩堝,那不是開玩笑嗎?!所以說,這樣大的一座鐵樹,別說是在古代,就算是在現代,也是想都不敢想象的一件事情。當然了,除非是一種可能。